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导游词>华东区导游词 > 浙江省>正文

月山村导游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18 作者:科潮网
各位游客:你们好!(自我介绍)非常欢迎你们到月山村,首先允许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月山村的概况。 “半月烟居半月山,松篁荫翳抱东环”,说的就是月山村了,月山村因后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银钩,村庄座落其间,如同山环水合抱的一轮圆月,故名月山。月山村距离庆元县城57公里,海拔820米,人口1700人,现为举水乡政府所在地。又名金乡、东庄、举溪、举水,自古系闽浙通衢,有古道和福建省的寿宁、福安、政和以及本省的泰顺、平阳等县相通。明、清时期一度人口繁衍,经济发达,商店林立,一派繁荣景象,并因此建立了“一都上管”。清末至明国初期被称为“逢源镇”和“举水市”。据史料记载:月山村最早称为东庄,吴诩的母亲李氏,原居松源(今庆元县城),因夫吴伉于公元1000年不幸病故,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带着8岁的幼子吴诩,来到东庄搭寮居住,艰苦度日。东庄的对面是金乡,金姓颇繁,时有凌弱之举。一日,李氏浣纱上游,遇仙人指点,吴氏渐盛,此后故名举溪,为吴氏发祥之地。李氏教诲子孙,要以金姓恃强欺贫,以致家族衰落为前车之鉴,继承和弘扬先祖忠厚善良家风,积善行德,文章济世,以致举水奠基以来,文德武功,代有显人,自吴诩迁入后,吴诩公之孙吴翊高中熙宁癸丑科进士,官至池州通判,翊公之孙吴淇又中嘉定甲午戌科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可谓文人鹊起,仕宦蝉联,一度被誉为“庆邑之冠冕”。月山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根深蒂固,经过长期的发展,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月山村著名的“举溪八景”(月山晚翠、云泉晓钟、龙凤两桥、文奎高阁、宝塔东耸、银屏西峙、龙湫灵夜、虎胜奇岩)及“廊桥之乡”、“二里十桥” 的美名与现存国家级保护文物如龙桥、县级保护文物步蟾桥、来凤桥、白云桥和圣旨门、马氏行宫等建筑,构成一幅恬然自足的画卷。 (在介绍村庄情况的前后可以播放月山村歌曲及介绍DVD)(村口)各位游客,现在映入眼帘的就是县级保护文物来凤桥了,相传来凤桥与如龙桥同等构造,后来被火烧毁,现存的建筑是清朝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重建的。据吴懋修著的《举溪记》中记述:“由下溯上又见一桥,若飞若舞,与如龙等者,即新造来凤桥。以其从州县来,故名来凤”的文字。该桥呈东南和西北走向,全长30米,桥宽5.5米,是一座石拱卷廊桥,一共十一间,中设佛龛,上额挂“来凤桥”匾。桥次间有供行人小憩的木凳,桥身高出地面十余米(当地人又称“上桥”)。大家请看,这半圆形石拱,在溪水的倒映下,石拱组成一个圆月形,水从桥洞缓缓流出,原来桥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水从璧玉怀中出,人在莲花瓣上行”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是不是真如这对联所说的形象。有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如龙桥、来凤桥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举溪两岸同住吴、陈两大家族,我住溪之头,你住溪之尾,日日思君又见君,共饮一溪水,相处得倒也和睦。不料有一年大旱,吴陈两家为争举溪之水入田灌溉而大动干戈,从此结下宿怨。后来又一个可怕的旱年来了,两家人为了溪水越争越凶,都拿着刀棍对峙在两岸,眼看着前辈人发生过的族斗又要发生。这时,一方想出了比武夺水的办法,结果吴如龙和陈来凤各胜一场,平分溪水,暂时解决了纷争。这对青年男女也在比武中产生了感情,决定从银屏山上开渠引水,因而两家人同心协力,终于引来了山泉,保住了收成,化解了往日仇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举溪两岸喇叭声声,吴陈两家更是喜气洋洋,吴如龙、陈来凤在乡亲们的祝福中,结成了美满的夫妻。为了纪念这喜庆的日子,吴陈两家决定修建如龙桥和来凤桥,让后世子孙和和睦睦,恩恩爱爱。从此,吴、陈两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日子越过越美,越过越甜。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如龙桥的真实面目了吧?别急,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也是一样的,总是让我们迫不及待,我就暂时吊一下大家的胃口。现在我们看到的也就是景点圣旨门了。圣旨门建于明代,紧挨吴文简祠北侧村口古道上,为木质牌坊,双重檐结构,施如意斗拱,木刻雕花,造型美观精致,结构复杂。相传为古时传送圣旨、捷报之所,达官显贵经此地,均应下轿步行入村。大家也可以试想想象一下,当年吴翊、吴淇他们在这接圣旨的场景,那场面肯定相当壮观。大家请跟我来,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吴文简祠,该祠与来凤桥相对,依山傍水。“文简”是因吴姓之祖吴翥曾受唐宣宗谥封为文简先生,后人为追缅先贤,建祠纪念。该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因遭兵焚,后由乡贤吴懋修发动举溪境内的大一公(吴希点)直系富二、富四、富五三房联名创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竣工,历时十三年之久。祠堂前及内部原有大量的牌匾、石碑、桅杆、灵牌、壁画在“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幸好当时祠堂用作粮仓主建筑得以保护,后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文简公后裔和宗亲捐资、献料,把该座古建筑修复还原。1993年经县政府审核批准,列入县级文保单位,199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祠堂布局分三进,即大门牌楼、正堂、后堂,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长33.4米,宽17.4米,整个建筑造型庄重古朴、美观大方。正门上悬挂“吴文简祠”匾额,两侧挂“文经”、“武纬”匾。两边还分别写有“三让世家”、“延陵望族”等字样(此处可简要说明吴姓起源及延陵郡的来历)从门楼正堂的当间设卵石铺砌的过道(俗称月石),两侧设天井及香灰房,上刻有“大明嘉靖元年”(1522年)的砖刻题记。正堂五开间,进深六间,明间抬梁式,正上面悬挂“务本堂”的堂号,用于庆典、集会、祭祀等活动。(带至月山村古村图,介绍月山村的布局)。正堂至后堂之间立设天井,鹅卵石铺砌。正面设有石碑三方,正中的石碑上介绍祖先生卒、官职和古墓坐落的位置,左边的石碑说明每年清明祭祀须注意的事项,右边的石碑则载明祠堂建设捐款及祠田情况。两侧设置13级台阶至上,系青砖铺墁,后堂系妥先堂(供放祖先灵牌),该堂依山势而建,重檐歇山顶、高于全村,如同祖宗在上,子孙绕膝。(带游客由右边上左边下)前廊与左右廊柱间设置美人靠。祠内木质刻花柱础、“ ”字斗拱和正堂构造,设计别致,构造复杂,粗犷瑰丽,古貌昂然,别具一格,其建筑类风格确属罕见。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仅在闽北和浙西南地区尚有少量分布,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和考古价值。(出门前引导游客观看樟树与后山结合形成的伞形)祠前有一古樟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取荫庇子孙之意。 (坐车到步蟾桥)现在我们已经在月山村水尾了,眼前的这座桥就是步蟾桥,这座桥虽然没有如龙桥那么有名,但它却是庆元县100多座廊桥中造型最优美的廊桥之一,被誉为廊桥中的“美男子”。此桥距离如龙桥下游约500米,即梅花洋尾,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存建筑为民国六年(1916年)重建。古人对这座桥的取名颇具用意,蟾宫古代指月亮,而月山村因其形似月,而喻之为仙境,从南门进入月山之地必经此桥,意取步入蟾宫之意,也有蟾宫折桂之意(举水科举出仕较多),故称步蟾桥。步蟾桥是举溪上最为壮观、雄伟的一座桥,由石拱券、桥面系统和廊屋三大部分组成,呈南北走向,全长52米,桥宽5.5米,有廊屋十八间。廊屋当心间和东西桥头各为主檐歇山顶,均设有佛龛,当中书“步蟾桥”匾额。神龛两侧有一对联:“村径列雁经龙凤,野渡连虹许步蟾”。桥枋侧上画原有劝人行善行孝的“二十四孝经”。有“孟宗哭竹冬生笋”、“郭巨谋儿天赐金”等典故,无不体现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和至善至纯的人性品质。每一桥枋下则均有一依景而作的赞美月山自然景色的佳句。桥头两侧有数株苍劲挺拔的古树,像是忠实的卫士,紧紧地守护在两边,这些都为此桥增添了不少的景色。距桥上游50米处的溪中心有一巨石,站在桥上望去酷似一只头朝上尾朝下的卧狮,因此人们称之为“石狮岩”。步蟾桥左侧,古时建有石狮堂(现已失毁)。崇祯元年,该村先贤吴懋修在此巨石上阴刻有“中流砥柱”四大字以明心志,后吴懋修官至明朝兵部司务。荐元塔位于其东侧山岗上,一个直插天宇,一个横卧溪中,互相辉映,别具一番情趣。步蟾桥像是一扇大门,扼守举溪南门。有一联这样描述:“石狮负石桥石兴石镇定举溪南门锁钥,玉兔浮玉宇玉和玉印成半月东道垂轮”。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完美结合,意韵深远,颇耐人寻味。(引导游客从梅花洋经耕坑桥到如龙桥,简单介绍耕坑桥和观豳亭) 各位游客,犹抱琵琶的那位,现在真的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家级保护文物如龙桥了。如龙桥是一座木拱廊桥,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横跨于举溪,呈南北走向,因其态势与后山脊的古松林依稀相连,桥似龙首下倾,故名,始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桥内由数根粗大圆木纵横组合铆接而成,形成架设廊屋的拱骨平面。桥长28.20米,拱跨14.10米,桥宽5.09米,矢高6.80米,上盖庑廊11间,以木板铺垫,两次间设有木凳供行人小憩。桥北端建钟楼一座,南端设桥亭,当心间设神龛,旧时为祀奉大禹神之所,两端置阁楼,桥中置“如龙桥”匾额一块,“如龙桥”三字遒劲有力,相传为七岁幼童吴之球所书(题匾的传说),当心间随脊枋上有“明天启五年岁在乙丑四月十二月乙丑谷良旦吴门从新修造”二十五字墨书题记。如龙桥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功能完备,建筑上颇具宋代遗风,是我国现存木拱廊桥中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目前在国内已十分少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古朴建筑正是马氏行宫,马氏行宫又称湖山圣殿,位于如龙桥东侧桥头,坐东朝西,始建于明代,于大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建,扩建了两廊,形成现在的规模。布局分前后二堂。前堂为戏台,后堂内供奉马氏夫人、庙祝大王等七位仙主。马氏行宫依山傍水,古木荫翳,飞檐翘角,正面为三间进,中辟一正,两侧有一站,顶部为三重檐歇山顶,重檐三间为木刻雕花窗装拼。七十年代末因开岗西公路,马氏行宫被拆了一部分,因此现存的马氏行宫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至今每年还会举行庙会,拿出凤冠霞帔妆扮神像,摆上供品,供人参拜,只是没人唱戏了。 (引导游客经大会堂、大街到复旦亭,途中可简单介绍春晚)各位旅客,现在我们往回走观赏其他景点。复旦亭系本村先祖、明兵部司务吴懋修隐归故里倡建的,踞举溪与云泉涧水交汇处。因村形如月,需佐之以日,一日为旦,取日月长明之义,故名复旦。吴懋修当年事于明弘光帝与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反清复明,后因兵败隐归故里,仍念念不忘大明江山社稷,在家乡构建“复旦”、“尊光”二亭,寓意双关,“复旦”即复明,“尊光”即尊明。2001年村民在原址上筹资重建。该亭双重檐结构,六角飞翘,亭内五面有亭凳,外有回廊,设一门,门檐上悬挂“复旦亭”匾额,亭内正上方挂“乐助琴鸣”的匾额,其余各面均有字画和建亭小记,顶部为龙凤呈祥的彩绘,亭之西侧上方悬挂一“壬水钟灵”的匾额。有一回文楹联:“月转山移山转月,亭浮水面水浮亭”。亭上侧有一桥名“步月”。现在沿山涧拾级而上即是白云桥。为什么称白云桥呢?大家不结合这月山村的样子,想象一下,先人的创意。(听游客的解释),其实古人因月山村其形似月亮,是为蟾宫桂阙,云泉寺是佛祖居家之地,是为白云深处九重天,而佛祖居处到月亮去是通过白云而至。因此月山村与云泉寺之间的桥,就好像是天上的白云。古人立意于此,故名白云桥,自诩月山村人间仙境。白云桥也是一座木拱廊桥,全长8.35米,宽 3.75米,三间庑廊,中设佛龛,供奉送子观音菩萨,上悬 “白云桥”匾额。重檐歇顶檐正翅,小巧玲珑。桥依山石而建,桥身为木拱架,桥面上中间铺砌青砖成人字图案,两侧用鹅卵石拼砌成铜钱形状,相传那就是古时所谓的“金(上秋下瓦念ZHOU四声)砖地”,是最考究的过道;从银屏峰飞泻而来的一股清泉经龙湫三井直奔于此而汇于举溪,桥下有一石潭,潭上潭下各有一落差十余米的急流飞瀑。在桥上可听到妙如古琴的流泉声,大有“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之韵味。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云泉寺,云泉寺在月山村的西面,古树参天,花木掩映,危楼突兀,环境幽美,几百年来闻名遐尔。由大雄宝殿、华光庙和观音阁及钟鼓楼联构而成,占地三亩多,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它的来历还是一个谜,从举水村《吴氏宗谱》记载看,在吴氏宗族第九代传人吴延岳(约出生于1205年)的事迹中有“公舍落岭东源尾等田,入云泉寺出家,法名如山”。因此,它的历史至少已有七百多年了,后经多次扩建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后来在明末清初由吴懋修首倡重修,寺内大雄宝殿右侧菩萨厅的梁上也有“建于大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等字样,这与吴懋修兵败归隐故里的年代亦相吻合。比顺治十七年早了半个世纪。它是我县东乡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雄伟、保护最为完好的一座大寺庙,而且是佛道合一的庙宇。据说这种别具一格的布局是当年吴懋修与南明弘光帝败退到福州时,聆听了福州鼓山寺方丈指教后设计的。几百年来云泉寺曾吸引无数的骚人墨客前来揽胜,寺庙外的廊墙,园子四周的围墙及大帝殿墙壁、梁柱等处均有他们诗、书、画、联的作品,可惜“文革”期间遭受严重毁坏。1990年在抢修云泉寺中发现了遗留的唯一一块板雕楹联,上书:“云飞有色长生画”,但没有下联。据分析,这可能是寺庙原来的左山门楹联的上联。人们对着“云飞有色长生画”这句看似通俗平凡,实则意境幽远,既描绘眼前景色,又体现释家哲理的古人佳作而赞叹不绝,可惜下联已逸。吴美根先生于1991年上半年去信山西太原的《对联》杂志,恳请全国各地联友给予援配下联,并从400多件作品中选出“月映无心永溢泉”为下联。但吴美根先生似乎觉得“泉涌无声永蕴禅”更好些,这样,以鹤顶格各取头一字,即为“云泉”二字。走进云泉寺山门,迎面白粉墙上有“白云深处”几个大字,颇有“山门不闭待云封”的意境。大殿山门正对墙廊,里面是种满花木的园子,穿过园子就到达大雄宝殿的正门。(引导游客参观偃月刀、木樨、壁画等)观音阁的左侧有一座高耸的三层塔式钟鼓楼,就是著名景点“云泉晓钟”。据说当年晨钟敲响时,宏亮的钟声传出十余里。(如果游客不去落岭等处,在鼓楼上指引游客观看月山晚翠)。举水还有很多漂亮的风景,如蓄积全国第二、全省第一,树龄达700多年的“杉树王”;( 大的一株树高35米,经围5.55.米,材积达37立方米,处全国第二位,浙江省第一,另外一株略小。它们的树龄已有七百余年。虽多次遭受风雪雷电袭击,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像是两柄倚天宝剑,直刺苍穹;又像是一对恩爱夫妻,长相厮守,交辉相映。“杉树王”周围的山势因像花瓣一样层层抱合,远远望去酷似一朵莲花,杉树王如长在其中的花蕊,该山因此而得名“莲花山”。)以及见证冰川年代,冰川遗留产物,具有很高科研价值的后坑“冰臼群”( 后坑村溪谷地带,分布着许多造型奇特、形如舂米用的石臼的石洞,“口小、肚大、底平”,有的大小和模样就如澡盆一样,有的近2米深、2米多大,村民们喜欢在此洗澡,俗称“天然澡池”;大多数口径约50多厘米,“肚子”都比口大。后坑冰臼群属于河谷冰臼, 是罕见的地质遗迹。距今已有约200万至300万年,是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的直接产物和古冰川作用的重要遗迹,也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见证;是古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似滴水穿石的方式冲蚀基岩产生的。由于其形态酷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后坑冰臼群与百山祖冷杉同龄,是地球演变历史的见证者,它在我国东南地区十分罕见,它的发现印证了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关于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推论,为地质学界解决在我国东部地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的争议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例证)。(如果时间允许,在观赏完冰臼群后,可以带游客经政和县锦屏村,观赏千手观音柳杉、状元神杉木王及沿途廊桥后,过岭腰、安溪回庆元)各位游客,今天我们的行程就要结束了,相信月山村一定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非常感谢你们今天的配合,欢迎下次再来月山村游玩。
关键词: 月山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