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导游词>华东区导游词 > 浙江省>正文

浙江桐乡乌镇---导游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21 作者:科潮网
 在江南水乡,有不少像乌镇这样的古镇,美丽宁静得像一颗颗珍珠。乌镇除了拥有大家都具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多地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这可能是它的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发达的的缘故。
  
   据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潭家湾遗址是乌镇历史的源头,它位于乌镇东郊三里许的潭家湾村的西边,西接红光村的水田,南抵河浜以南的桑地,北部延伸至潭家湾村的水田。中心地段在呈馒头状高埠的荡田里。
遗址的文化层厚约1.2米,共分三层。中下层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属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有机质较多,土质松软,色泽深黑;发现的动物遗存有鱼、牛、猪、鹿和庭鹿的骨头;从采集到的陶器碎片分析,当时的日用器皿主要是以红陶和灰红陶为主的釜和牛鼻式盛具,还曾发现一件鹿角勾勒器。下层可能相当于罗家角三层,上层则可能晚于罗家角遗址。
  
   罗家角遗址在桐乡市石门镇附近,是浙江省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O0年左右。潭家湾遗址属罗家角类型,距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乌镇的先民早在约700O年前就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1989年12月,潭家湾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起来,历史的源头毫不起眼,但只有有了潭家湾遗址,才有以后"千年乌镇"的辉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并一直延至1950年,以后,乌镇或属浙江的湖州、嘉兴管辖,或属江苏的苏州治理。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朱洪撰并书,吴晔篆额)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当时,镇地置有镇遏使的官职。
  
   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后晋天福五年(940),置秀州,青墩遂属嘉兴县隶秀州。
  
  宋淳化三年(992),乌镇属乌程隶湖州。熙宁十年(1077),析嘉兴县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风等5个乡归崇德县,青镇在清风乡,属崇德隶秀州。元丰初年,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嘉定年间,升嘉兴为军,青镇遂属崇德隶嘉兴军。宝庆二年(1226),改湖州为安吉,乌镇为安吉州乌程县地。宋代,镇地设监镇官,管火禁和酒税,并招军习武,以御盗寇。
  
   元至元十四年(1277),乌镇为湖州路乌程县地,青镇为嘉兴路崇德县地。镇地设都巡检。
  
   明宣德五年(1430),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
  
   由于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接处,治安环境十分复杂,所以,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
  
  民国元年(1912),乌、青两镇依旧分治。
  
   1950年5月,乌、青两镇终于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乌镇有"千年古镇"之称,地处两省三府七县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吴越两国常在此往来争战,唐时叛军和清时的太平军亦曾在此摆开战场因此,乌镇古迹众多,但也难以保留。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千年以上的古迹,在乌镇还有三处,即潭家湾遗址、昭明读书处和唐代银杏。
  
  唐代银杏今天依然树繁叶茂,巍然矗立着,高约21米,周长5.30米,要四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树旁立有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碑。
  
  这棵银杏与一位姓乌的将军有关。
  
  .乌将军的故事
  
 
   1000多年过去了,原本修长的银杏树长得既高大又雄壮。在乌镇人的心目中,银杏即乌将军,乌将军即银杏,他们已是正直、忠诚、爱国的化身。清代乡贤张园真在《重修乌将军庙记路》中说:“银杏树,此葬将军时所树也……枝咸南向,予婆裟其下……将军之忠,草木且格则向之。”

下一页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  

关键词: 浙江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