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作品欣赏>陕州地坑院:让非遗项目在展演中“活”起来 陕州地坑院:让非遗项目在展演中“活”起来

陕州地坑院:让非遗项目在展演中“活”起来

2021-09-04

近年,在各大报刊、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平台上,总能看到有关陕州地坑院的推介报道,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新景区,为何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品牌,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

地坑院作为沉睡在地下4000多年的古老民居,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主要由民俗文化园、百味巷、百艺苑、五行院等组成,是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地坑院景区的迅速强势崛起与景区高起点的发展定位密不可分。景区以黄土高原的台塬地貌为依托,以地坑院民居建筑为载体,以民俗文化为灵魂,以矿温泉水开发为提升要素,展现地坑院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地坑院村落的古朴魅力和传统韵味。

地坑院独特建筑结构孕育出了许多非遗保护项目和一整套有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体系。与其他建筑类景区相比,它的非遗展示、民俗表演是一大亮点,也是景区能持久火爆的根本。景区的核心是由40余座地坑院组成的民俗文化园,一院一主题,院院有亮点。另外,根据游客的心理曲线设计展演项目,也极大地调动起游客的游览激情和体验热度。该景区采用纪录片观看、声光电感受、现场观摩、实景体验等方式,全方位调动了人们的感官系统,从而认知地坑院的营造过程,理解地坑院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懂得地坑院的非遗项目和民俗文化内涵。

充满民俗文化节日特色的省级非遗项目——陕州区大营社火表演,锣鼓齐鸣让人精神振奋,游龙飞舞、雄狮跳跃、旱船摇曳、高桥杂耍等让人目不暇接,配上乡间俚语的嬉笑怒骂,更是妙趣横生。

鸣锣开道、雁牌林立、民乐合奏、骑马抬轿……浩浩荡荡的婚俗表演尽显风采,娶亲、迎亲、接亲、典礼、宴客等道尽民间风情。

锣鼓急促,腔调高亢,演绎中的民间艺人们一人多能、手脚并用、入境入戏,说豫西方言,唱陕州小调,讲乡间趣事,这就是在地坑院表演的陕州锣鼓书。陕州锣鼓书多次登上央视舞台,曾荣获第六届河南省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此外,还有许多非遗演出也很值得一看,如稀有小剧种陕州扬高戏、道情皮影、木偶戏、民间歌舞等,都是亮点突出,绝难雷同。景区内还有许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手工艺制作。

一张张黑纸,在一群群“男巧巧”艺人手中游走,最终变成了毛茸茸的狮子、盛开的牡丹、戏水的鸳鸯……一群大老爷们拿起剪刀,边唱边剪,唱腔圆润,腰姿婀娜,心灵手巧,曲终纸落。看陕州剪纸表演,学剪纸技艺,收藏艺人作品真迹绝对是个绝佳机会。

如果女士们来地坑院,千万不要错过捶草印花体验,它是通过捶打野生植物来印染的一种古老印染技艺。人们可以在艺人的指导下,免费为自己的手包、围巾、衣服等上印染出独一无二草花固有色图案,再为亲戚朋友带上几件捶草印花服饰或小饰品也是极妙的选择。

带小朋友就不得不去看看画糖画、吹糖人表演,在艺人的巧手中无论是鸟兽花草还是吉祥图案都会转瞬既成,看的是一个惊叹,吃的是一份甜蜜。

最不能忘记的是为自己的书房添一方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的澄泥砚。陕州是澄泥砚的原产地,中国最早的陶砚就是在陕州庙底沟遗址中发现的。您也可以和制砚传承人一起参与到澄泥砚的制作中,体验选土、晒土、筛土、陈泥、揉泥、制砚、修砚、烧砚等工艺流程。澄泥砚作为唯一的非石质砚台,其硬度、密度、色泽等都全靠艺人能力高低来把控,拥有质地细腻、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墨不损毫的美誉,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在地坑院还能看到许多百年老店和地方特产销售和制作,如陕州十碗席、陕州糟蛋、大营麻花、观音堂牛肉、东沟面豆等,每年一届的地坑院灯会把花灯制作技艺推向极致。依托非遗项目来保护非遗项目,让非遗项目在展演中生存下去,实现真的“活”起来,这不能不承认是一种巨大的创新。

陕州地坑院景区自2016年5月份开业以来,成了旅游业的一匹黑马。据初步统计,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60余万人次,引起了170余家知名媒体的广泛关注,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就业,推动了餐饮、宾馆、交通等各相关行业发展。目前,累计从事相关产业5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景区所在的北营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河南乡村旅游特色村等;景区被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河南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目前,景区正在积极努力将景区打造成为国家级AAAAA景区,世界生土建筑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