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顶山研学基地位于南太行腹地辉县市西北部的沙窑乡小井村,面积约27.8平方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能东临侯兆川、南沿太行山峰、西邻王莽岭、北俯万仙山,最高海拔1678米。
轿顶山研学基地内植被覆盖率常年在90%之上,山水秀美,巧夺天工,自然风光奇特。地质专家职太平教授、研学负责人吴总及景区导游多次对研学基地进行地质课程讨论,并对研学线路进行地毯式寻宝,以更全面的知识丰富青少年的研学课程。
竹叶状灰岩
竹叶状灰岩属寒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它的形成是由碎石集散于海里,经海水长年冲击、侵蚀,慢慢变成类似橄榄状碎石块,一般长0.3cm~10cm,后又经地壳运动、沧海变迁,渐渐被一种钙质胶接、粘合、挤压在一起。沧海变为陆地后,这些合成石块在地壳的变化中露出地面,受雨水冲刷、风化等外力作用而变成今天的模样。
遗迹化石在早期(1824~1881年)曾被当作海洋藻类描述,1960年前已记述258属,但近一半误认为是可疑藻,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留在沉积物表面或沉积物内部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形迹构造形成的化石。不包括由生物体变成的实体化石,更不包括各种自然应力(物理的和化学的)所形成的无机沉积构造。从沉积学角度来看也可以说遗迹化石是各种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如各种生物扰动、足迹、移迹、潜穴、粪化石等;以及生物侵蚀构造,如钻孔等。

钟乳石(stalactite),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

白色单斜结晶或无定形粉末。无毒、无味气中稳定。相对密度2.16。微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2%(15℃)。易溶于酸和铵盐溶液。煅烧时易分解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遇稀酸即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叠层石
叠层石(stromatolite)是前寒武纪未变质的碳酸盐沉积中最常见的一种”准化石”,是原核生物所建造的有机沉积结构。由于蓝细菌等低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周期性矿物沉淀、沉积物的捕获和胶结作用,从而形成了叠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因纵剖面呈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锥形叠层状,如扣放的一叠碗,故名。
叠层石的基本构造单位叫基本层,一般为弧形或锥形。基本层构成集合体,呈柱状、锥状、棒棰状等形态,有的呈墙状。
刀砍状乳石沟
“刀砍石”是白云岩差异风化的结果。碳酸盐岩,特别是白云岩岩石容易与水发生溶蚀作用,留下溶沟等痕迹。白云岩在构造作用下发生裂纹,方解石在地下水作用下沿着裂纹沉淀。含有方解石的白云岩出露地表以后,岩石表面抗风化能力就有差异,方解石比白云石更容易风化溶蚀。白云岩表面的方解石风化溶蚀以后就产生了溶沟(或者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