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的时候会吃饺子、吃汤圆等,这也足以证明冬至的重要地位。
《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就相当于天上的太阳,大自然若失去太阳的温暖,万物便不得存活;人若失去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生命也将终止。民间一直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是因为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阳气初生。故在此节气,要细心顾护好身体的阳气,让身体暖起来。

冬至,在我们眼中,或许只是一个在地理书上记过的日子,一个平淡的12月22日。但是在中国古代,我们的老祖先们对这一天却极为重视。
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足见人们对冬至的重视。人们认为:冬至过去,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吉日,应该庆祝。许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都有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即用糯米粉捏成许多动物的形象,放入蒸笼,蒸好后将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后,亲戚们还要一同举杯畅饮,联络感情,称为食祖。

冬至是中华人民的传统节日,每个地方的习俗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包饺子,有的是做冬至圆。今夜是冬至夜。叁九严寒,外面寒气彻骨。我家里却温暖如春,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吃了汤圆大一岁”。今晚要吃汤圆了,这是冬至的传统习俗,而且妈妈又特赦,批准我和表妹、表弟可以一起搓汤圆。我们高兴得在大厅里欢呼雀跃”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冬至”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在这一天,因为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