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檐歇山式建筑
门首正中悬长1.93米,宽0.9米的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御书的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中上方刻篆书有“康熙御书之宝”六字印章。据《少林寺志》载,此匾原悬在天王殿正门上方,在天王殿烧毁后移于此处。仔细看去,便可发现匾上的“少”和“寺”字下部笔触不协调,有后人修复的痕迹。
匾额特写
山门奉敕修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原以天王殿为山门)。明间作大板门,门阔3.10米,高2.58米。次间作直径2.06米的圆孔窗。方圆相济,简洁大方。明间建佛台,正面佛龛内塑弥勒佛坐像,背面为木雕韦驮护法神像。原龛及弥勒佛像文革时被毁,今龛及弥勒佛像为1980年重新修复。山门下为1.83米高的台基,门前有17级的青石台阶。1974年国家拨款,有文化部门对山门进行落架大修。
原像文革时被毁,现为1980年重塑,宋书范设计
木雕韦驮护法神像
位于弥勒佛像背后,中国将军打扮,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握金刚杵拄地,目含慑服力,金盔金甲,威风凛凛。金刚杵拄地意含一般不接受挂单。中国寺庙自宋代开始供奉韦驮,此韦驮像为清代木雕像。该像文革时损坏,有残缺。
山门两侧为面阔各一间的硬山式门庭。其前八字形墙砖,东墙内书“大乘胜地”,外书“嵩山少林寺”;西墙内书“禅宗祖庭”。墙字皆由1980年宋书范所书。
东墙
西墙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又作“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寺院的山门为何也叫三门?】
佛教堂塔之建筑物,称三门。其形状如阙,有三个门,故称三门。
三门含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的意思,或象征信、解、行三者之义。但并非必有三个门才称“三门”,只有一个门,也称“三门”。
语出《释氏要览》:“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
后泛指佛教寺院的大门或外门。亦形容大户人家的大门。如《红楼梦》第五回:“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怪不得不知道我们里头的规矩。”又如元·王实甫《破窟记》第三折:“呀!他在我三门下写下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