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一定要来陕州地坑院参观一下先民们的智慧结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10 来源:陕州地坑院


(上图摄影:赵亮)

中国农村之地坑院
河南·三门峡·陕州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农村之多,简直数也数不清,但是这些农村中总有几个村落是与众不同的,甚至别具一格。有这么一个地方,住着一群人,建了一个个处在地平线下的院子,就这么住了下来……
亿万年前,地壳运动形成了陕州的地貌。
千万年前,黄土的堆砌造就了陕塬。
雨水汇聚,冲刷着苍龙涧、青龙涧,把陕塬一分为三。这就是今天的陕州三道塬,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有一个个凿入在大地上的神秘建筑,那就是—地坑院,它又叫地窨院,也称为天井窑院,是中国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
地坑院·历史记载
南宋《西征道里记》
地坑院是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的载体,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6000多年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就有了它的雏形。南宋《西征道里记》中对它有翔实的记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并没有泯灭,至今还散发着耀眼的光彩。在地坑院晃动的牛铃声中,你会看到雨后的碌碡碾压的黄土呈现出一圈圈年轮在向外一层层扩散。它承载的是中华文化延续的重任。
地坑院·世界初见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窑洞。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其中的配图来源于德国飞行员卡斯特的飞行日志,那是他1933年航拍到的地坑院。
地坑院·建造
营造技艺与五行八卦密切结合
地坑窑院虽系农家小院,但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建造还是十分讲究的,依主窑所处东西南北位置朝向不同,地坑宅院分别被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四种。其间既包含有科学的成份,但也有不少的封建迷信色彩。在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破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中的一员,地坑院的营造技艺可通俗易懂的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

地坑院建设兴盛时期,发生在上世纪50~80年代,至今回忆起来老乡们还历历在目。那时虽然经济比较落后,但社会相对稳定,在当时人口政策的形响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急剧攀升,农村家庭子女平均在五个左右。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60~80年代逐渐进入婚龄,居所需求压力很大,而那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又不高,农民手中持有的货币极少。似修建地坑院只要人手多,没有钱也能很快完成,并且最多又可住4~5户人家.这种一举几得解决孩子结婚住所问题的方式,成了黄土台阶平坦农民的址优选样。我们所看到的地坑院绝大多数都是那时候建造的,从某种彻变上说,地坑院也是时代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居住从地下走向地上也是大势所趋,加之地坑院占地面积大,一座院占地一般为1–1.5 亩土地,是现在农户宅基地的3-5 倍。

最晚的院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的,之后村民们多是在新批宅基地上造房或是在地坑院窑顶造房,没有人再挖造地坑院,“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见稀少,废弃的窑院或填没,或塌陷,难觅往日风貌。90年代中期,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院,使地坑院这一民俗建筑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着保留历史的初心,陕州地坑院景区将北营村部分地坑院进行科学地合理开发,在原有的地坑院基础上进行翻修,打造了“地坑院博物馆”—民俗文化园,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村落,了解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并将非遗民俗融合进来,让地坑院活起来,走下去。

地坑院·古人智慧
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地坑院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圆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

另外,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等特点。我们知道,古代科技落后,没有空调、暖气等先进的取暖设备,而它作为北方古民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古代时期的取暖问题。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作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不仅体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更让中国多了一道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春暖花开,一定要来参观一下这先民们的智慧结晶!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