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摄影:赵亮)




地坑院建设兴盛时期,发生在上世纪50~80年代,至今回忆起来老乡们还历历在目。那时虽然经济比较落后,但社会相对稳定,在当时人口政策的形响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急剧攀升,农村家庭子女平均在五个左右。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60~80年代逐渐进入婚龄,居所需求压力很大,而那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又不高,农民手中持有的货币极少。似修建地坑院只要人手多,没有钱也能很快完成,并且最多又可住4~5户人家.这种一举几得解决孩子结婚住所问题的方式,成了黄土台阶平坦农民的址优选样。我们所看到的地坑院绝大多数都是那时候建造的,从某种彻变上说,地坑院也是时代的产物。
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居住从地下走向地上也是大势所趋,加之地坑院占地面积大,一座院占地一般为1–1.5 亩土地,是现在农户宅基地的3-5 倍。
最晚的院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的,之后村民们多是在新批宅基地上造房或是在地坑院窑顶造房,没有人再挖造地坑院,“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见稀少,废弃的窑院或填没,或塌陷,难觅往日风貌。90年代中期,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院,使地坑院这一民俗建筑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着保留历史的初心,陕州地坑院景区将北营村部分地坑院进行科学地合理开发,在原有的地坑院基础上进行翻修,打造了“地坑院博物馆”—民俗文化园,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村落,了解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并将非遗民俗融合进来,让地坑院活起来,走下去。

地坑院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圆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
另外,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等特点。我们知道,古代科技落后,没有空调、暖气等先进的取暖设备,而它作为北方古民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古代时期的取暖问题。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作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不仅体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更让中国多了一道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春暖花开,一定要来参观一下这先民们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