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琛创作《世泽门》
郭峪古堡内现存明清建筑多达四十多个院落。较具代表性的十二古宅有:被称为“科第世家”的“小狮子院”(祖孙三代三进士居住);被称为“兵垣都谏”的张家大院;“祖孙兄弟科甲”的“侍郎寨”和豪商巨贾王重新叔侄居住的王家十三院……其中,要数陈氏九代祖居的“西都世泽院”为十二古宅之首!它是一代名相陈廷敬的五世祖陕西按察司副使陈天佑的宅院。应该说,“西都世泽院”是郭峪古堡集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
西都世泽院在郭峪古堡位置图 赵琛航空摄影
陈廷敬三世祖陈秀、五世祖陈天佑均在陕西为官。陕西西安当时称为西都,三代人受皇帝恩泽,故而,陈家把自己的私宅称“西都世泽院”,取世代恩泽之意。
郭峪古堡、陈氏祖宅与豫楼 赵琛航空摄影
西都世泽院为三进式院落,占地1050平方米,建于明嘉靖年间。院中厅房四梁八柱,檐柱为石质瓜楞柱,金柱为石质方柱,柱础是高大的香炉座,十分壮观华丽。厅前有左右对称的厢房。
赵琛在西都世泽院创作《世泽门》
郭峪的绘画题材很多,但是如何通过一幅绘画来表现郭峪古堡宅院之首的“西都世泽院”呢?如果说摄影好比是散文,那么绘画就是唐诗,要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每次来郭峪站在此古宅观察,我总是能发现这个古宅院随着春夏秋冬季节变化而生万般姿态。这特殊的视觉感,要从它的门让人产生灵动说起。
中国是个讲究“墙和门”的国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对“门”我曾做过些研究,个人的分析是,人类最先发明的建筑应该就是“门”。因为原始人住在天然的山洞里,一要选用结实的材料防御野兽;二有可能还要挂张兽皮防寒。这些方法很有可能被称为是最早的“门”。
赵琛在西都世泽院创作《世泽门》
《说文解字》上说:“门,闻也,从二户;户,护也,半门曰户。“双扇为门,单扇为户”。因此,最早的“门”实际上是指院门,它都是对开式的左右两扇。
自古以来,人们对门都是非常重视的。小到每个家庭,大到一个种族,甚至一个国家。这一点,在郭峪古堡亦体现得非常明显。从不同宅院留存至今的各个门,都代表着亦或可以“窥探出”每个家族的兴衰!
孔子讲克己复礼,复的是什么礼?是周礼。周朝建设的国家礼制就是用制度规范出各类等级。“礼制”也很自然地渗透在建筑及其装饰艺术的营造中。因而,建筑中的一切设置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其观”,更是为了“辨贵贱”。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要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成为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如,周朝时期,对每家门的高矮、大小是有规定的;《清律例》对官员府第大门的等级、品级间架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一二品正门三间五架,三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六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门的大小高低决定着建筑主人的社会地位。
在古时,“门和墙”体现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等级体系;是一个官场制度;是一个法制规矩。
游客围观赵琛作品《世泽门》
“门当户对”这个词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现在民间已被广泛应用于象征婚配的双方彼此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均差不多,有“相当”之意。而“门当户对”原意却是古代“门”上的裝饰用词,与婚姻家庭背景是否相当没多大关系。
“门当”与“户对”都是古建筑中大门的组成部分。有这种用于镇宅装饰的古建筑现存已不多,在郭峪古堡的一些老胡同里还是可以寻觅到它们的踪影。
“门当”中,“当”这个字其实在古代读成“挡”,就是阻挡保护的意思,原指门前一左一右的一对门枕石,俗称门礅,门枕石是承托大门防止门框下面受潮腐烂,起防腐的作用。门枕石的门外部分,往往会被雕饰造型图案,民间亦称抱鼓石。门枕石内部功能作用是固定门的下轴,开启顺滑方向之用。
《世泽门》作品局部:西都世泽门门当
抱鼓石通常有方、圆两种造型。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所以老百姓认为“石鼓”能避邪,慢慢民间广泛用石鼓代替了“门当”。
文官的宅邸用圆形的“门当”,武官的宅邸用方形的“门当”,所以远远看去就可知这家的主人是文官还是武官。如果这石鼓上面刻有花纹,就象征着主人是经商之人……西都世泽院的圆形“门当”代表的就是文官宅院。细看“门当”上面的雕刻也很有意思:东侧为鹰图案,西侧为鸡图案,喻意是朝乾夕惕之意,出自《周易·乾》。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此“门当”在郭峪最为精美,难寻其二。
户代表人口。“户对”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比较典型的造型为短圆柱形,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户对”采用短圆柱形,因为它象征男性的生殖器,是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代表了古人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丁兴旺。
“户对”的多少与官品职位的高低成正比。古时三品以下官宦人家,门上有两个门当;三品的有四个;二品的有六个,一品的有八个。西都世泽院的这道门有四个“户对”。
《世泽门》作品局部:西都世泽门四个户对
“斗拱”,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屋檐的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通常情况下,凡是非常重要或带有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级别最高的为九级。九级斗拱通常位于皇家建筑内。在高级宫室建筑中,明制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明确庶民的房舍是不许使用斗拱的。所以斗拱大多被使用于宫殿、衙署、宗教等礼制官式建筑和高级气派的居住建筑中,成为古代封建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象征和制度文化下建筑物的衡量标准。
斗拱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斗拱的大小,与出挑的层数有关,层数越多,说明等级越高。西都世泽院的门有四层斗拱。

关于油饰彩画,这一装饰的本意是为了保护木材免受风雨侵蚀而腐朽,梁枋、斗拱、椽头、天花等处都可使用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以用金、用龙的有无与多少来区分等级。明制中亦有明确规定庶民的房舍不许使用彩色装饰。到了清代渐为宽松,彩绘既可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也可用在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住宅、园林建筑彩画最自由,题材包括人物故事、山水花卉、虫鱼鸟兽。西都世泽院的门上还可以看到彩绘的痕迹…
再说说大门上的门钉,原本它是板门结构的一部分,也是门上的一种装饰,后来钉头的多少也有了高低等级之别。皇宫内大门门钉横九竖九共81个,王府和各级官府的大门门钉数量则依次减少。门钉制度规定:天子是九行九纵,亲王是七行七纵,士大夫是五行五纵,百姓家门上无钉,后成俗语“白钉”……材质一般用铜钉。总之,在古代谁也不能在“门”的问题上乱了规制。西都世泽院目前遗存的三座门,却发现都没有门钉的痕迹,只有铁饰的痕迹和配件遗存。因为晋城这个地区自古盛产煤与铁矿,古堡建造过程中,为增强防御措施,民居官宅均兴用“铁甲”包木门,上面钉满了起固定作用的“小”铁钉,主要为防火攻。这是地域特点,应不以规制论。
《世泽门》作品局部:西都世泽院铁门饰与门环
门,无疑是西都世泽院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门的斗拱,门当户对,门两侧影壁墙上的砖雕无不是宅院主人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上述这些元素可以构成一个主体像画框。同时,门内部物像又生成了另一个画框!内部物像和宅府前院所围合成的空间是在另一个维度上,构成了更为巧妙的三维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一次次站在院内,会让我产生视觉灵动……
《世泽门》作品局部:西都世泽院两户炉灶
前院围合的二个建筑应是民国时期用旧料重建的中西合壁式。两个炉灶应该是土改后院内杂居百姓时期的遗存。两建筑间的石阶可以辗转上房上,展现了这一地区的古堡宅院善于利用屋顶的风俗。画眼是郭峪古堡的标志性建筑“豫楼”。
《世泽门》作品局部:西都世泽院阶梯上房
《世泽门》作品局部:画眼“豫楼”
赵琛钢笔画作品《世泽门》(78.1 cm×108.6 cm)
西都世泽院真可谓是“门里门外两世界,墙内墙外两重天”!
春天来了,古树春芽象征着郭峪古堡逢盛世新生!
图文:赵琛
内容编辑与版式设计:马志鹏 、彭程
工作照摄影:霍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