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探寻丫山十大未解之谜|第二篇: 金乔觉(地藏王)因何行至丫山?又移驾九华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23 来源:丫山花海石林

名挂鸡林弗为家,
金锡迢迢入九华。
乔木长青荫千古,
觉海湛然度恒沙。
金乔觉(公元696年—公元794年),新罗僧,又名释地藏,俗称金地藏。金身坐化九华山的新罗王子金乔觉,为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国王金氏近族。公元719年,古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发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肉身不腐。

相传金乔觉出生当天,父亲金隆基为了保佑孩子能顺利降生,同时护持自己的爱人平安,亲自前往南山生义寺,去请寺里的高僧来做法事,念经加持。在途中遇见一位脚穿草鞋、手拿禅杖、头戴斗笠、腰挂瓶钵的游行僧,他走得行云流水、分外洒脱;唱得旁若无人、无拘无束。

金隆基既羡慕游行僧的气度,又觉得他的歌词有些奇异,便上前打个问讯:

“请问高僧,您从何处来?”“我从何处来。”

“您到何处去?”

“我到何处去。”

“您……”

“我……”

金隆基知道这老僧是在用禅机点化自己,于是灵机一动,双手合十深深鞠躬之后,说道:“弟子恭请大师到寒舍赴斋。”

那老僧哈哈一笑,说道:“世上哪有白吃的斋饭,你是让我去给你做法事吧?”老僧居然未卜先知,一语道破了金隆基的心机。他并没让金隆基尴尬,随即便答应了邀请。

在金乔觉出生之后,这位游行僧留下这首诗便离开了,金隆基本来就冰雪聪明,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所以马上领悟到这是一首藏头诗,于是为儿子取名“金乔觉”。

金乔觉自幼天资聪慧,长大后“项耸骨奇、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早有记载。由于金乔觉从小受佛法熏陶,志愿来大唐求法。他离开新罗,涉海弃舟来到大唐,在江东吴越一带寻山访道十余年。

据说金乔觉在未成为九华山地藏前,曾寻居丫山,关于金乔觉为何来到丫山,众说纷纭。

一是说唐开元七年(719), 金乔觉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辗转之间遍访安徽的锦绣山川,因见到丫山牡丹遍野、奇石林立、气象万千、佛光普照,决定在此修行,直到一日,万里晴空,他站在丫山之巅看到对面的九华山上瑞现莲花宝座,梵音不绝于耳,感觉是观音菩萨指点,于是移锡九华。

另一种说法是,金乔觉西渡来华,初抵江南,遍访安徽的名山大川,一日,游历南陵境内的丫山,被一位山间美丽女子所迷,于是栖身出流连忘返,但是因为金乔觉出身贵族,并有普世之念,所以与这位丫山女子有缘无份!后来挂锡到了九华山,成为地藏王菩萨。为了纪念在的这段美好情缘,金乔觉在丫子峰下留下摩崖石刻“九华初步”四个苍劲大字,至今民间还保留着“丫山九华初步、佛山九华行祠”的说法。

金乔觉在九华山建立寺庙以后,仍念念不忘南山的秀丽景色。他的弟子洞察其意,遂来南山觅选庙址,建立灵岩寺(南山寺前身)。南山寺与九华山遥遥相望,黎明时分,驻足静听,九华山的钟声隐约入耳。后来,九华山又将”僧会司”(和尚的法庭)设立于此,并置僧官管理寺庙及佛事活动。从此,南山寺香火日盛,名闻遐迩,大江南北善男信女来此敬佛烧香者络绎不绝。

以上传说,哪一种更接近真相,至今已成为难以解开的谜团。关于“金乔觉(地藏王)因何行至丫山?又移驾九华山?”之谜,小编就讲到这里,真相到底如何,还请各位朋友们来游览观光,进行实地考察、历史研究,共同去解开谜团。欢迎大家来留言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优惠购买丫山景区门票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