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鸡公山景区的前世与今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30 来源:鸡公山

鸡公山属大别山脉的精华地段,自然造就的山青水秀、清凉世界是近代开发的避暑游览胜地。但千百年来其风景价值并未被人们所普遍认识。

鸡公山开发于二十世纪初,平汉铁路通车不久后的1903年,美国传教士李立生与施道格从武汉来此购地建房。

1903年秋天,李立生(左)和施道格(右)、马丁逊(中)三上鸡公山,商量开发计划。

后向汉口美国领事馆报告,并写文章在西方报纸大肆宣扬,引起了武汉、上海、广州、青岛、天津等地的美、英、法、德、挪威、瑞典、丹麦、日本,俄国等20几个国家的传教士、商人、洋行老板的注意,纷纷上山购地盖别墅、修教堂。一时山顶成了“十里风飘九国旗”的洋人享乐的天堂。随后,国内的军、资本家、地主豪绅也步其后尘,争占山头,建造别墅。其中靳云鄂、吴佩孚、肖耀南、杜节义等人的别墅,豪华壮观程度在很多洋人之上。到抗战前タ,鸡公山共建各式别墅、教堂数百幢,常住与避暑人员达2200余人,南北街各类商店42家,繁华兴盛,有“不夜城”之誉。

1913年加拿大《河南传教廿五年》书中的“避暑胜地鸡公山——20世纪的伟大发现”
1915年美国《1905-1915我们在中国的第一个十年》书中留下的“鸡公山上教堂和家”
1919年美国《豫鄂信义会》书中留下的“1918年河南鸡公山会议”照片
蒋介石曾于1937年、1938年两次来此,专为他建的防空洞、跳舞厅保留至今。另有张学良、杨虎城、冯玉祥、吴佩孚、马鸿奎、马福祥、孙连仲等人也曾上山避暑。
1935年前为鸡公山鼎盛时期,这时期不光别墅建筑发展迅速,避暑人数众多,而且与其配套的各项事业与服务设施也相应发展,商业、学校、建筑、搬运业都相当繁荣。在这一时期逐步建成的南北街、与洋楼别墅风格截然不同。两条云中天街为石墙灰瓦民居式建筑,这里除商业门市外,住的都是为洋人服务的平民苦力、有建筑工人、搬运抬木民工和其他服务人员。

通往鸡公山的道路

当时教育事业在鸡公山有很大的发展,1914至1949年间、山上先后建有13所学校,其中美文学校、瑞华学校是专门吸收长江流域和武汉的外国子女就学的。至今美国仍有“鸡公山校友会”民间组织,即是当时在美文学校就读的学生和在山生活过的美国人,怀着对鸡公山的思念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经常开会,会长还常带队、组团来鸡公山故地重游。他们还在国外出书办刊宣传鸡公山。中国人办的学校有11所。其中最出名的是豫鄂中学和东北中学。东北中学为张学良在北京组办,专门吸收东北流亡学生,后迁来鸡公山,该校曾是当时地下党活动的重要场所。鼎盛时在山学生多达800人。

东北中学师生在颐庐前合影
颐庐学校

抗战爆发后,鸡公山逐渐冷落。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第三、第十师团占领信阳。随后南下出武胜关,鸡公山就此沦陷。对群众犯下滔天罪行,景区也惨遭破坏,再不见昔日繁荣景象,每年上山避暑者屈指可数。据1945年11月13日《湖北省政府鸡公山警察局工作报告》中记述:房屋建筑破坏更甚,私房被毁,公房绝大多数四墙孤存,门窗楼板,拆窃一空。仅以原教会区的121幢为例,勉强可以住人的只有47幢,其余全遭严重破坏。据目睹者称,树木被砍伐80%,建筑物被折毁40%,道路被扒掉20%,诸多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运动场、花园、路灯路标等一应俱毁。短短几年,全山面貌皆非,到处野草丛生,狐兔出没,一片荒芜。

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京汉线鸡公山初秋”
日本侵略者在山上的游泳池
在当时,这些照片和文字都是为了宣传、美化军国主义。但今天,这些资料却成为他们侵略中国,侵略鸡公山有力的,无可抵赖的罪证!
1949年4月1日鸡公山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对山上房屋产权进行全面清理,洋人与军阀、官僚修建的别墅、教堂全都收归国有,原300余幢别墅、教堂、现存212幢。建立了林场、茶场、花卉苗圃进行造林绿化,相继建立了疗养院、学校、邮电所、医院、旅社、商店、餐馆、照像馆等、1963年盘山公路的修通,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山上的基础设施和别墅建筑在逐步建立和修复。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鸡公山的建设十分重视。1978年6月6日,外交部、公安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家旅游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增加开放城市的通知》,把鸡公山定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避暑胜地之一。

1951年7月28日鸡公山报晓峰

1954年8月21日鸡公山北岗留影

1978年3月5日,中共中央(1978)8号文件中把鸡公山列为新近对外开放的八大旅游区之一。解放后,大部分别墅由部队(武汉军区)接管,1981年根据胡耀邦同志的批示,中央组织了由国家旅游局、河南省委省政府、武汉军区等36人的鸡公山联合调查组,调查解决鸡公山问题。决定部队所占用的120幢别墅交地方开展旅游接待。中共中央办公厅(1981)26号文件,明确“鸡公山是风景区”应“分期建设、逐步开放”。国务院1982年136号文件批准鸡公山为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当时的盘山公路

从鸡公山行政归属与管理体制上看也在不断变化沿革。在1908至1934年间、鸡公山为豫、鄂两省共管,称“豫鄂鸡公山”。193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将鄂、豫鸡公山地段统为一体,划为特区,设管理局。1938至1945年日军占领期间设“维持会”。1945至1949年豫鄂两省交替共管。新中国成立后在1949至1959年设鸡公山管理委员会,1960至1981年间设鸡公山办事处,皆为科级机构。1981年4月胡耀邦同志对鸡公山作了批示:“该处必须由河南省(或信阳市)经管,在该处的一切外来单位,一切属于山区的行政事宜都要服从它的指挥和规定。任何人不得违反,而该山区今后风景管理不善,也唯这个管理局是问”。按此精神,河南省政府下文成立鸡公山风景区管理局(县级机构),直属中共信阳地委、信阳行署领导.至此,鸡公山开始走上了统一管理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在各级领导部门关心支持下,保护、建设、管理着这个名扬中外的风景名胜区。

文字来源 《鸡公山的历史沿革与风景特色》陈越

文字有删改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