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山属大别山脉的精华地段,自然造就的山青水秀、清凉世界是近代开发的避暑游览胜地。但千百年来其风景价值并未被人们所普遍认识。
鸡公山开发于二十世纪初,平汉铁路通车不久后的1903年,美国传教士李立生与施道格从武汉来此购地建房。

后向汉口美国领事馆报告,并写文章在西方报纸大肆宣扬,引起了武汉、上海、广州、青岛、天津等地的美、英、法、德、挪威、瑞典、丹麦、日本,俄国等20几个国家的传教士、商人、洋行老板的注意,纷纷上山购地盖别墅、修教堂。一时山顶成了“十里风飘九国旗”的洋人享乐的天堂。随后,国内的军、资本家、地主豪绅也步其后尘,争占山头,建造别墅。其中靳云鄂、吴佩孚、肖耀南、杜节义等人的别墅,豪华壮观程度在很多洋人之上。到抗战前タ,鸡公山共建各式别墅、教堂数百幢,常住与避暑人员达2200余人,南北街各类商店42家,繁华兴盛,有“不夜城”之誉。




当时教育事业在鸡公山有很大的发展,1914至1949年间、山上先后建有13所学校,其中美文学校、瑞华学校是专门吸收长江流域和武汉的外国子女就学的。至今美国仍有“鸡公山校友会”民间组织,即是当时在美文学校就读的学生和在山生活过的美国人,怀着对鸡公山的思念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经常开会,会长还常带队、组团来鸡公山故地重游。他们还在国外出书办刊宣传鸡公山。中国人办的学校有11所。其中最出名的是豫鄂中学和东北中学。东北中学为张学良在北京组办,专门吸收东北流亡学生,后迁来鸡公山,该校曾是当时地下党活动的重要场所。鼎盛时在山学生多达800人。


抗战爆发后,鸡公山逐渐冷落。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第三、第十师团占领信阳。随后南下出武胜关,鸡公山就此沦陷。对群众犯下滔天罪行,景区也惨遭破坏,再不见昔日繁荣景象,每年上山避暑者屈指可数。据1945年11月13日《湖北省政府鸡公山警察局工作报告》中记述:房屋建筑破坏更甚,私房被毁,公房绝大多数四墙孤存,门窗楼板,拆窃一空。仅以原教会区的121幢为例,勉强可以住人的只有47幢,其余全遭严重破坏。据目睹者称,树木被砍伐80%,建筑物被折毁40%,道路被扒掉20%,诸多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运动场、花园、路灯路标等一应俱毁。短短几年,全山面貌皆非,到处野草丛生,狐兔出没,一片荒芜。



1951年7月28日鸡公山报晓峰

1978年3月5日,中共中央(1978)8号文件中把鸡公山列为新近对外开放的八大旅游区之一。解放后,大部分别墅由部队(武汉军区)接管,1981年根据胡耀邦同志的批示,中央组织了由国家旅游局、河南省委省政府、武汉军区等36人的鸡公山联合调查组,调查解决鸡公山问题。决定部队所占用的120幢别墅交地方开展旅游接待。中共中央办公厅(1981)26号文件,明确“鸡公山是风景区”应“分期建设、逐步开放”。国务院1982年136号文件批准鸡公山为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当时的盘山公路
从鸡公山行政归属与管理体制上看也在不断变化沿革。在1908至1934年间、鸡公山为豫、鄂两省共管,称“豫鄂鸡公山”。193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将鄂、豫鸡公山地段统为一体,划为特区,设管理局。1938至1945年日军占领期间设“维持会”。1945至1949年豫鄂两省交替共管。新中国成立后在1949至1959年设鸡公山管理委员会,1960至1981年间设鸡公山办事处,皆为科级机构。1981年4月胡耀邦同志对鸡公山作了批示:“该处必须由河南省(或信阳市)经管,在该处的一切外来单位,一切属于山区的行政事宜都要服从它的指挥和规定。任何人不得违反,而该山区今后风景管理不善,也唯这个管理局是问”。按此精神,河南省政府下文成立鸡公山风景区管理局(县级机构),直属中共信阳地委、信阳行署领导.至此,鸡公山开始走上了统一管理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在各级领导部门关心支持下,保护、建设、管理着这个名扬中外的风景名胜区。

文字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