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做客陕州地坑院,听婵婵鸟鸣,时光流转,乡情梦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13 来源:陕州地坑院
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带大家走进陕州地坑院看看被时光遗留在这里的文化遗产。

陕州地坑院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拥有多项省市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区目前开发了四类非物质文化遗传体验项目做为研学课程供研学团队进行体验学习,志在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进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与传承。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六月,草木葳蕤,郎朗晴天,鸟语蝉鸣,顺着蜿蜒的门洞走入地下。

邦、邦、邦、邦……那是谁家的姑娘,把从田间采撷的花草,摆放在棉布手绢里,排布出美丽的图形,轻轻地捶打。大自然的红黄蓝绿紫,在姑娘的巧手下印染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炕头剪刀如梭飞,别开生面黑纸花。地坑院里男男女女,边剪边唱,纸随剪动,剪落曲终。那眉户调的小曲儿,配着剪纸的巧手,或许只是打发寂寞无聊的时光,或许是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情,一不小心就成了剪纸艺人中的另类。窗花,顶棚,墙画,构图饱满,造型生动,灯光下的窑洞显得庄重沉稳,黑色的剪纸既是周秦之时尚黑文化的遗存,也是乡土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个缩影。


小时候玩的泥巴也随着烧制、雕刻、和窑变等技艺变为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陕州澄泥砚经历了火烧阳沟的土与火的融合成就了我国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一,古代被皇宫列为贡品,与端砚、翕砚、洮砚齐名。




梨花院落溶溶月,锣鼓声声吼震天。那是说书艺人,怀抱着四股弦,脚踏打板,敲打着小鼓,正操着陕州方言,在说唱着充满黄河风情、黄土乡味的陕州锣鼓书。一字一顿,高亢的音调,沧桑的嗓音,向听众诉说着陕塬上过往的历史烟云。

走出地下,那邦、邦的棒槌敲打和锣鼓声声仿佛从另一个世纪传来。当你做客陕州地坑院,漫步脚下这片黄土,婵婵鸟鸣,时光流转,乡情梦绕……

陕州地坑院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非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助力非遗传承!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