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道:樊溪河及城墙防御。在冷兵器时代,城墙和护城河构成的防御体系,对保障村落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郭峪城墙加上樊溪河的环护,使得郭峪古城防御固若金汤。城墙平均高12米,宽5.3米,在冷兵器时代,要想渡河登城,并非易事。据相关书籍记载,较之景阳门,在古时西门和北门的使用频率也很高。西门永安门,门外有瓮城,并且翁城城门与西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翁城两侧与城墙相连,设有箭楼、门闸等防御设施,都体现出了西门的重要防御功能。再说北门拱辰门,也有樊溪河环护,同样设置有敌楼、卧铺、箭楼等,根据郭峪古城的街道命名,北门应该是老百姓日常通行的主要出入口。除了城门的防御,郭峪城还被誉为“蜂窝城”。从外侧看,与普通城墙完全相同,但从内侧看,它随地形高低是一层至三层的砖窑,这在战乱的紧迫形势下,一方面大量节省砖石、土方和人力,另一方面为救援的官兵提供了临时营房,解决战时居住问题,还有就是二三层窑洞,可以用来放置防守的武器(神枪、火炮、铅子等),连通二三层的台阶,设置在敌楼旁边,便于看守。所以高厚森严的城墙,足以消耗入侵者的时间和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