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到峄山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三月。当时郑板桥27岁,仅仅是个秀才,在家乡设馆授徒。邹鲁圣地上的峄山对于他早已是如雷贯耳,在这年春天,郑板桥肩背包裹来到峄山。据传说,这次登山,他由东路上山,在南华观住了七天,后留诗一首:
千佛岭头千佛尊,千佛铁塔摄鬼魂。
莫愁洞幽糊涂始,小天河水为解问。
王母台上嚼蟠桃,女仙面壁神可钦。
玉女渊跃娃娃鱼,查系东海龙子孙。
吾乘清风探南华,漱玉诗唱逍遥津。
鹤鸣云柏不记年,索性龙谷坦卧春。
乾隆十年七月(1752年),已经61岁的郑板桥回老家兴化途经峄山,又在这里停下来。他知道这是此生最后一次登峄山了。他沿西路上山,游八段锦,题“夕照拾翠”、“赫赫虎威”、“翻云吐雾”、“慎终追远”四组大字,隶草间楷,妙趣横生。应白云宫张阳泰道长之请,书《峄山》诗相赠:
徐州五色土,乃在峄山下。
凹凸见青黄,崩裂坠赤赭。
偃蹇十里石,蓄怒卧牛马。
苔斑古铜铸,黑骨积铁冶。
砉然触穹苍,千峰构云厦。
曲径回肠盘,飞泉震雷泻。
古碑断虫鱼,老屋颓壁瓦。
秋河舀可竭,寒星摘盈把。
悲鸟百群叫,孤鹤万年寡。
结茅此间住,万事焚可舍。
山中古仙人,或者骑龙马。

至此之后,郑板桥再没有来过峄山,但他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文一直在峄山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