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山无土壤,怪石万迭,络绎如丝,自古有五奇,一是石头奇、二是洞穴奇、三是碑刻奇、四是泉水奇、五是神话传说奇。
自从现代地质学产生以来,峄山是从哪里来的,峄山是怎样的等疑问,终于摆脱几千年来用神话传说去解说的历史,真正回到科学、求实的轨道。但关于峄山地质地貌、发育与形成等等,还有多种解释与流派,其中有两种学说较为重要,一是“升降说”和“冰川说”。
一、升降说:
据初步调查,峄山可能保持三次古冰川活动遗迹,而峄山的形成和它特殊奇异的面貌,是古冰川运动中,冰川“推动”、“搬运”、“漂砾”、“堆积”、“拖动”的结果。
1、峄山古冰川遗迹——拖动地貌
照片为斜坡上残存的漂砾。当冰川消融后,将所含漂砾遗弃在此,至今完好如初。形成国内非常罕见的、在大型磨光面上带有少量漂砾的冰碛景观。

4、峄山古冰川遗迹——冰臼
冰臼一般为圆形、椭圆形、匙形和不规则的半圆形。冰臼的形成与冰面上的融洞有关,即冰川或冰盖上的融水落入冰融洞而最终形成冰臼。







7、峄山古冰川遗迹——漂砾
被冰川侵蚀的松散岩屑,会随着冰川的运动不断地向下搬运。巨大的岩块称为漂砾。有时出现在山巅、有时分布在山坡、山麓或者谷底、也有的被古冰川输送到山前平原,其终点为终碛分布区。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峄山石的雄浑阔达、笑傲天地,给了他誓做人间“大丈夫”的灵感和天启。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34那年来到峄山:“峄山怪石络如丝,人云女娲补天石,我问客从何处来,白云幽幽无消息。”
王尔鉴,清道光年间的邹县令,“一周案子三天断,留下三天爬峄山。”王尔鉴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在何方?什么是道?读懂了峄山石,道便在其中了。

米芾的“瘦、秀、皱、透”偏好的是雅士情怀:瘦石嶙峋,让人想到古道西风瘦马;秀外慧中,让人想到浣纱的西施;皱水一池,让人想到春水微澜;玲珑剔透,让人想到禅中世界,揭示的是石之“阴柔之道”,而英雄好汉亲近的是峄山石的“阳刚之气”。

虽然历代学者,对于峄山怪石的来历,并没有给出科学、完整的解释,然而,正是因为有了前人探索的结果,才使我们一步步去接近事实的真相,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峄山,探索峄山地质成因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