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三迁书场”第四期《母教有约》精彩分享—《峄山巨石从何而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07 来源:峄山风景区
为更好地传承本土文化,把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的情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让本土文化根植内心。12月6日,邹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孟子书院举办 “三迁书场”第四期《母教有约》访谈活动,邀请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香港孟子学院副院长、2020年当选济宁文化名家徐爽主持,文博研究员、亚圣书院院长邵泽水,著名作家王昭溪,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骆永强,一起走近峄山奇石,探究它形成的奥秘,讲述峄山文化。本公众号从今天开始每天一起分别将访谈精彩内容呈现给大家,以飨读者。

《峄山巨石从何而来》
孟子研究院研究员、亚圣书院院长 邵泽水

峄山山无土壤,怪石万迭,络绎如丝,自古有五奇,一是石头奇、二是洞穴奇、三是碑刻奇、四是泉水奇、五是神话传说奇。

自从现代地质学产生以来,峄山是从哪里来的,峄山是怎样的等疑问,终于摆脱几千年来用神话传说去解说的历史,真正回到科学、求实的轨道。但关于峄山地质地貌、发育与形成等等,还有多种解释与流派,其中有两种学说较为重要,一是“升降说”和“冰川说”。

一、升降说:

当代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考察峄山,他认为大约在25亿年前,因为一次突然爆发的造山运动,地层褶皱隆起,形成古峄山。而后经过三次沉没、四次上升的强烈地质变动,直到3000万年前,发生了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古峄山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二、冰川说
著名地质学家赵松龄认为约开始于 248万年前。最后冰期时全球冰川面积达4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五分之一),平均厚度有3000m。当全球气候进入冰期时期,峄山和山东丘陵的其它山地一样,出现了古冰川活动。

据初步调查,峄山可能保持三次古冰川活动遗迹,而峄山的形成和它特殊奇异的面貌,是古冰川运动中,冰川“推动”、“搬运”、“漂砾”、“堆积”、“拖动”的结果。

1、峄山古冰川遗迹——拖动地貌

在通常情况下,随着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松动、崩解。松动后的岩块,有时会跟冰层冻在一起,成为冰川的一部分,并随冰川的运移而运移。

当岩块被冰川带走后,出现新的层面,上述冰冻作用继续进行,新的岩块又会被带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冰川的拖动地貌。

2、峄山古冰川遗迹——磨蚀地貌
峄山南面见有大型磨光面,该磨光面形成后又受到冰消期的融水侵蚀,构成峄山海拔最低的磨光面,也称为“下磨蚀带”。

照片为斜坡上残存的漂砾。当冰川消融后,将所含漂砾遗弃在此,至今完好如初。形成国内非常罕见的、在大型磨光面上带有少量漂砾的冰碛景观。

3、峄山古冰川遗迹——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运移,故在冰川消融以后,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

4、峄山古冰川遗迹——冰臼

冰臼一般为圆形、椭圆形、匙形和不规则的半圆形。冰臼的形成与冰面上的融洞有关,即冰川或冰盖上的融水落入冰融洞而最终形成冰臼。





5、峄山古冰川遗迹——融水侵蚀槽
进入冰消期,巨厚的冰层逐渐融化,形成自上而下的融水流,久而久之就在漂砾或者基岩面上形成了今日所见的冰水流痕槽。

6、峄山古冰川——古瀑布遗迹
在国内,峄山古瀑布遗迹也是首次被发现,它的存在同样证明了当地既出现过古冰川活动,也经过冰消期的融水侵蚀;前者形成大面积的磨光面,后者又将磨光面普遍侵蚀成流线型剖面。

7、峄山古冰川遗迹——漂砾

被冰川侵蚀的松散岩屑,会随着冰川的运动不断地向下搬运。巨大的岩块称为漂砾。有时出现在山巅、有时分布在山坡、山麓或者谷底、也有的被古冰川输送到山前平原,其终点为终碛分布区。

8、峄山古冰川遗迹——特大漂砾
峄山还有一些特大的漂砾,它们个体大、数量少、形状各异,它们与其下的岩面之间,都显示为轻放过程,表示为冰川融化而慢慢沉落的过程,彼此之间并无砸痕、破裂的痕迹。邵院长说:2600年前的邾文公,将邾国国都由瑕(济宁南5公里)迁至峄山之阳。他为什么喜欢这里?因为仁者与峄山石总能心心相印。

峄山东麓有“小鲁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孔子温柔敦厚,一生讲的都是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德不孤,必有邻”。峄山石彰显的是石中君子的风骨。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峄山石的雄浑阔达、笑傲天地,给了他誓做人间“大丈夫”的灵感和天启。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34那年来到峄山:“峄山怪石络如丝,人云女娲补天石,我问客从何处来,白云幽幽无消息。”

王尔鉴,清道光年间的邹县令,“一周案子三天断,留下三天爬峄山。”王尔鉴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在何方?什么是道?读懂了峄山石,道便在其中了。

北宋米芾一生爱好奇石,见石即拜。米芾总结出了“瘦、秀、皱、透”四字“相石经”。

米芾的“瘦、秀、皱、透”偏好的是雅士情怀:瘦石嶙峋,让人想到古道西风瘦马;秀外慧中,让人想到浣纱的西施;皱水一池,让人想到春水微澜;玲珑剔透,让人想到禅中世界,揭示的是石之“阴柔之道”,而英雄好汉亲近的是峄山石的“阳刚之气”。

峄山为国内罕见的“袖珍型”古冰川地质博物馆。峄山遗留了广为分布的冰蚀地貌、冰碛地貌、雪蚀地貌、冰消期地貌和峄山独特的古悬冰川活动遗迹、国内最早发现的古瀑布遗址、国内保存最佳的“冰下河床”化石、微型“U”型谷、新月型刻槽。

虽然历代学者,对于峄山怪石的来历,并没有给出科学、完整的解释,然而,正是因为有了前人探索的结果,才使我们一步步去接近事实的真相,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峄山,探索峄山地质成因之谜。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