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三迁书场”第四期《母教有约》精彩分享 —《峄山历史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08 来源:峄山风景区
峄山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从文化脉络大致划分为史前历史文化、西周至宋文化、宋至民国三个历史时期。

史前历史文化主要是指文字产生之前的神话传说。峄山的神话传说,是峄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类童年的幻想,它还记录了人类童年的心路历程,它具有简约、模糊、象征意味等特点,它蕴含着丰富的神秘感,可激发人们潜在的共鸣,激发人们心灵的火花和想象力。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把神话传说当成真实无误的客体景观来看待。虽然现代人明知神话传说不真实,但仍然喜爱它。在一般情况下,正因为神话传说充满超现实的荒诞色彩、超自然的神秘性质,现代人才更乐于接触它,以便从中吸取某些现代生活与现代文化里缺乏、但又为人性所渴望的精神要素。一个地方,一旦有了神话和传说,这个地方就有灵气了。峄山的神话传说是丰富的、精彩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多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被湮没、被迷失了。在新出版的《峄山志》里收录了一部分,但只是峄山神话传说的冰山一角。
峄山脚下的野店遗址是1971年发现的,距今约4000年历史,里面发掘了大量的陶器、墓葬等,还发现了炎帝、黄帝、蚩尤活动的痕迹,均早于大汶口文化出土的文物,由于大汶口发掘较早,现统称大汶口文化。

根据考古发现,蚩尤部落曾在邹县一带活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证明了东夷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证明了黄河中下游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以峄山为中心,方圆300平方公里的文化带。

《书经﹒禹贡》里有关于“峄阳孤桐”的记载,峄阳孤桐是制琴的好材料,曾被作为贡品进献给大禹。现存的珍贵古琴就是用峄阳孤桐制作的。邾文公卜迁峄阳之后更是奠定了峄山的文化基础。纵观名山大川,很少有以山做屏障建立国家的,可见峄山的重要性。邹城还是孔孟诞生地,火车站有双圣碑,孔子曾在峄山讲学,留下了“登东山小鲁”石刻。孟子在峄山启蒙,留有子思书院、春秋书院、断机处等景点,在清代侯文龄的《峄山志》中有详细记载。

西周至宋期间,峄山曾作为邾国的国都,形成了以峄山为中心的邾国政治、经济、文化带。后来邾国被楚国所灭,秦统一六国后,设邹县,峄山是邹县的县城。后来迁到了钢山之阳。秦始皇东巡首登峄山,在峄山彩排封禅仪式,足见峄山当时的接待能力之大、文明礼仪程度之高。秦始皇东巡在全国共立碑5块,其中鲁国2块,也充分说明齐鲁文化对秦始皇的影响。秦峄山碑刻石被称为“小篆鼻祖”,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秦始皇之后就是司马迁乡射邹峄,年青的司马迁在各地采风,唯有在峄山收了乡射礼,也能反映峄山当时经济发达、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结伴同游峄山,也是峄山历史文化记载中的一段佳话。李白 44 岁,离开朝廷,下决心放弃仕途,做一个自由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活。他先到了济南,在紫极宫做了一名道士。他的性格是不可能在道观里修炼的,道士仅挂名而已。不久便回到了兖州。兖州是他的家,自开元二十四年就将老婆孩子移居兖州,在这儿过了二十多年。大约是李白回家第二年(天宝四年),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也到兖州来了。

杜甫比李白小大约十岁,相互早就仰慕已久,只是没有见过面,这次李白与杜甫在兖州的相见,在当时不算什么,没有谁在意这件事,其实,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应该是一次伟大的会面。而且,这两位照亮中国文学天空的泰斗级诗人还结伴游了峄山。这绝对是峄山的光荣。

天宝四年(745 年),杜甫在兖州听说自己神交已久的大诗人李白在兖州,他不能不来。诗人相见,不可能不登峄山。45岁的李白与36岁的杜甫于云卷云舒中登上了峄山。这是李白第一次游历峄山,当即作《琴赞》一首,“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对峄阳孤桐作了高度的赞美。

杜甫也作了一首《咏峄山飞来洞》,只可惜这首诗没有留下来。其实杜甫还有一首写峄山的诗,是和李白同游峄山的二十一年之后,杜甫忽然想起了峄山秦刻石,遂作《李潮八分小篆歌》,在“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两句诗里,好像在说三十年前杜甫在峄山看到的是用枣木仿刻的峄山碑。

从宋元至民国,主要是峄山道教文化。宋末元初,峄山道教兴盛,道徒数千众,先后分为六个派别。除真大道教外,其余 5 派都系全真道北宗,其活动一直延续到清代。峄山道教有世系可考的是始于全真道北宗的随山派。


创始人刘处玄(1147-1203 年),金代道士,字通妙(又说道妙),号长生子。金大定九年(1169年)从王重阳学道,元至元六年(1269 年)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为“北七真”之一。著有《仙乐集》《主真语录》《道德经注》《阴符演》《黄庭述》等。龙门派 17 代传人王教山,道号云亭子,世居龙山西兴隆寺村(今属邹城市看庄镇)。自幼孤苦,9岁入元真观(今邹城市香城镇境内)奉孙羽士为师。他生性慷慨,行止果决,深得师父钟爱,为他特聘经师,苦读经文 8 年,17 岁入峄山白云宫。除道藏外兼读孔孟书,对《道德》、《南华》玄理的探讨更颇有造诣。22 岁南下云游,32 岁回归峄山,息心养性终老峄山,生前撰修《峄山仙真论》和《峄山志稿》一册,共 10 万余字。曾被公推为白云宫教主兼管峄山诸庙宇,委为邹县道会司兼道教会会长。他主持峄山道教期间,曾两次募化北洋时期的国务总理靳云鹏银洋 2500 元。民国初年政府筹款办洋学堂,县府发令命峄山每年出资作兴学用,道家不服,遂兴讼事。官司经省直打到北京。王教山赴京,在全真道第一大丛林北京白云观中请托观主高云溪,又同关节于靳云鹏,以道家胜诉结束。这就是当年轰动全国的峄山教案。由于这些事迹,王教山成为峄山近代道教史上的显赫人物。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而峄山正处于南京和北京的中心,官员往返来游玩的不少,现存的峄山诗文不少。清代王尔鉴曾作邹县县令,他不仅是书法家,还是诗人,在峄山上留下很多墨迹和诗作。峄山卧虎石上刻有王尔鉴手写的大字“邹鲁秀灵”四字,字大三尺。

王尔鉴还是性情中人,特别对峄山情有独钟。当地老百姓有民谣说 :“王尔鉴做邹县,十天的案子三天断,剩下七天爬峄山”。民谣只三句话,却说明了王尔鉴有才华,办事效率高。另外社会风气好,案子不多。

王尔鉴游峄山时,著名的峄阳孤桐早就没了,在战火中烧光了。他觉得缺少孤桐是峄山的一大遗憾,于是想出了以桃代桐的点子。他号召邹峄的老百姓把一个个桃核包在泥团里,晒干后,站在峄山顶上往涧谷里弹射。几年过后,满山遍野都长满了桃树,春风过后,落红满地,峄山红雨成为峄山胜景之一。王尔鉴兴奋异常,挥毫写下传诵至今《峄山种桃》绝句 :

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

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

王尔鉴另有一首《峄山牧牛歌》,读来妙趣横生且不失童趣 :

牧儿驱牛晓满峄,群牛乱石横山脊。

起者伏者石如牛,卧者立者牛如石。

忽然叩角一长歌,南山白石纷坡陀。

腰间插斧口吹笛,头戴笠子肩披蓑。

醉眠芳草松风下,饮犊归来月在野。

借问世上悠悠儿,谁似山中牧牛者。

此外,王尔鉴还写过《峄山四望作歌》、《峄山二十四景诗》等等,成为世代邹城人的文化财富。

无论是2千多年前的邾文公,还是孔孟两位圣贤所传递的峄山风骨,以及后世徐霞客、王尔鉴这些名人志士对峄山的钟爱,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问题,峄山的文化悠久而丰富。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