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考古发现,蚩尤部落曾在邹县一带活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证明了东夷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证明了黄河中下游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以峄山为中心,方圆300平方公里的文化带。

西周至宋期间,峄山曾作为邾国的国都,形成了以峄山为中心的邾国政治、经济、文化带。后来邾国被楚国所灭,秦统一六国后,设邹县,峄山是邹县的县城。后来迁到了钢山之阳。秦始皇东巡首登峄山,在峄山彩排封禅仪式,足见峄山当时的接待能力之大、文明礼仪程度之高。秦始皇东巡在全国共立碑5块,其中鲁国2块,也充分说明齐鲁文化对秦始皇的影响。秦峄山碑刻石被称为“小篆鼻祖”,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杜甫比李白小大约十岁,相互早就仰慕已久,只是没有见过面,这次李白与杜甫在兖州的相见,在当时不算什么,没有谁在意这件事,其实,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应该是一次伟大的会面。而且,这两位照亮中国文学天空的泰斗级诗人还结伴游了峄山。这绝对是峄山的光荣。

杜甫也作了一首《咏峄山飞来洞》,只可惜这首诗没有留下来。其实杜甫还有一首写峄山的诗,是和李白同游峄山的二十一年之后,杜甫忽然想起了峄山秦刻石,遂作《李潮八分小篆歌》,在“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两句诗里,好像在说三十年前杜甫在峄山看到的是用枣木仿刻的峄山碑。

创始人刘处玄(1147-1203 年),金代道士,字通妙(又说道妙),号长生子。金大定九年(1169年)从王重阳学道,元至元六年(1269 年)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为“北七真”之一。著有《仙乐集》《主真语录》《道德经注》《阴符演》《黄庭述》等。龙门派 17 代传人王教山,道号云亭子,世居龙山西兴隆寺村(今属邹城市看庄镇)。自幼孤苦,9岁入元真观(今邹城市香城镇境内)奉孙羽士为师。他生性慷慨,行止果决,深得师父钟爱,为他特聘经师,苦读经文 8 年,17 岁入峄山白云宫。除道藏外兼读孔孟书,对《道德》、《南华》玄理的探讨更颇有造诣。22 岁南下云游,32 岁回归峄山,息心养性终老峄山,生前撰修《峄山仙真论》和《峄山志稿》一册,共 10 万余字。曾被公推为白云宫教主兼管峄山诸庙宇,委为邹县道会司兼道教会会长。他主持峄山道教期间,曾两次募化北洋时期的国务总理靳云鹏银洋 2500 元。民国初年政府筹款办洋学堂,县府发令命峄山每年出资作兴学用,道家不服,遂兴讼事。官司经省直打到北京。王教山赴京,在全真道第一大丛林北京白云观中请托观主高云溪,又同关节于靳云鹏,以道家胜诉结束。这就是当年轰动全国的峄山教案。由于这些事迹,王教山成为峄山近代道教史上的显赫人物。

王尔鉴还是性情中人,特别对峄山情有独钟。当地老百姓有民谣说 :“王尔鉴做邹县,十天的案子三天断,剩下七天爬峄山”。民谣只三句话,却说明了王尔鉴有才华,办事效率高。另外社会风气好,案子不多。

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
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
王尔鉴另有一首《峄山牧牛歌》,读来妙趣横生且不失童趣 :
牧儿驱牛晓满峄,群牛乱石横山脊。
起者伏者石如牛,卧者立者牛如石。
忽然叩角一长歌,南山白石纷坡陀。
腰间插斧口吹笛,头戴笠子肩披蓑。
醉眠芳草松风下,饮犊归来月在野。
借问世上悠悠儿,谁似山中牧牛者。
此外,王尔鉴还写过《峄山四望作歌》、《峄山二十四景诗》等等,成为世代邹城人的文化财富。

无论是2千多年前的邾文公,还是孔孟两位圣贤所传递的峄山风骨,以及后世徐霞客、王尔鉴这些名人志士对峄山的钟爱,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问题,峄山的文化悠久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