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 6 月,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东仓鼓乐应邀参加柏林音乐节,“中国梦”走进德国。
2016年10月,赴日本沼津市参加日本“第43届沼津市文化节”,中日文化交流活动。
2016年10月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艺术节《西安鼓乐专场演出》。
东仓鼓乐一次次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2014年 东仓鼓乐社应邀参加柏林音乐节)
而以东仓鼓乐为原型创作升华的唐代宫廷燕乐《鼓》,以传统西安鼓乐为“魂”,舞剧、唐音、科技感于一体的沉浸式音乐秀,不仅带来了直击心灵的盛唐遗音,更是一场恢弘的视觉盛宴。
以西安东仓鼓乐为“根”的唐代宫廷燕乐《鼓》,辅以华美的舞台效果、惊艳的服装道具、精湛的舞蹈,以具有故事性、娱乐性的方式将东方千年鼓乐之美传递给每一位到访的游客。






西安鼓乐始于汉,盛于唐,是内地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其曲调丰富、风格鲜明,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交响乐”。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经数年悉心打磨淬炼,唐代宫廷燕乐《鼓》将原生态的东仓鼓乐二次提升升华,通过全新的编曲和表现形式,在绚烂黑科技的加持下,以感人的生命传承故事情节再度以更近的距离走进游客,让“千年活化石”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中外游客能够在观赏唐代皇家园林的同时,聆听到来自中国皇室的珍贵鼓乐。华丽焕新的绝美演绎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曾几何时,东仓鼓乐社也面临日渐凋零的落魄窘境。社员乐手因无法维持生计而相继离开,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大师们后继无人,鼓乐社无人无地,一度难以为继,抢救西安鼓乐,刻不容缓。
2006年,大唐芙蓉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仓鼓乐开展保护抢救工作。同年4月,东仓鼓乐社进驻紫云楼三楼,“文化+旅游”的模式为西安鼓乐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平台,神秘的唐代宫廷室内音乐与紫云圣境相得益彰。之后十五年间,东仓鼓乐社深耕西安鼓乐文化,抢救了大批工尺谱,培养了一批年轻人。“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东仓鼓乐传承人赵筱民说,鼓乐要坚持原汁原味,传统的“根”不能变,在这个基础上要大胆创新。非遗传承不仅需要老艺人们的坚守,也需要输入“新鲜血液”。如今的东仓鼓乐社有不少年轻人,他们因研习西安鼓乐而倍感自豪。“小时候听过西安鼓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接触了之后就坚定了要学习的信念。”19岁的齐昊是东仓鼓乐社的一名鼓手,他说,他们年轻人在学习西安鼓乐时,仍遵守着“老传统”,通过师傅的口传心授学习工尺谱和传统曲目。这些也让他们对西安鼓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不断研习的过程中,他不仅被西安鼓乐征服,也被老一辈艺人的坚守精神所感动。“不管如何创新,我们都要守住‘根’,老艺人如此,我们年轻人更要这样。”齐昊说,如今的鼓乐表演加入了一些传统中没有的乐器,有了舞蹈元素与华丽的舞台,虽然呈现形式日趋多样,但西安鼓乐的“根”已深扎在他心中,是一代代乐师传承鼓乐灵魂的精神,鼓舞着他走下去。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表示,东仓鼓乐的“文旅融合”之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样板,有了演出和发展平台,让鼓乐艺人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学习传承,且能让一些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投身鼓乐传承与保护,并进行创新,这也有利于保护传承。
《鼓》以沉浸式舞台剧的叙事方式,讲述唐长安一天赋少年历经考验成长为一代传奇鼓师,在玄宗千秋寿宴上大放异彩的故事。剧目通过强烈代入感的情景、具有矛盾冲突的剧情、丰富饱满的人物塑造,引领观众浸入皇音雅秀的华美梦境中,品味盛唐宫廷音乐魅力。参与互动话题,免费游园赏灯
凡带话题
#帮我免费去大唐芙蓉园踏春赏花灯#
将本条微信推文转发至朋友圈
+
集赞50个
+
截图
+
身份证号
+
手机号码
发至下方邮箱
xuanchuan@dtfrwjgxccgb.onexmail.com
经过我们核查无误
即可获免费入园赏灯资格
温馨提示:请勿重复发送,
一个微信账号仅限参与一次!
发过邮箱的小朋友们注意啦:
入园须知如下,请务必仔细阅读哦
入园凭证:本人手机朋友圈发布记录、本条回复邮件及本人身份证件(三者缺一不可,截图或转发无效);
兑换及入园时间:3月13日至4月5日,每日9:00-11:30;14:00-17:30。(仅限指定时间入园),须前往【大唐芙蓉园南门办公区宣传策划部】经现场工作人员核查无误后,现场入园;
大唐芙蓉园南门办公区地址:大唐芙蓉园南门向东200米,曲江书城斜对面,贾平凹馆隔壁。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祝您游园愉快!
如有疑问请咨询:
029-85511888转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