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
一道关难住了千万人
一道关又是千万人的希望
这里
书写着千万闯关者的辛酸
记载了千万移民者的奋斗
融合 传统民俗文化 今天 我们走进闯关东 带你了解有趣的关东文化—— “関东十大怪” 壹 在寒冷的冬天,皮帽子是必备之物。有钱人家,能够戴狐狸皮帽、貉子皮帽。它们的保暖效果最好。寻常百姓买不起这两种帽子,就退而求其次,戴狗皮帽子。东北几乎家家户户都养了狗,狗皮帽子能够就地取材,而且结实耐用,防潮性能极佳,不亚于狐狸皮帽、貉子皮帽。 贰 因为买不起棉胶皮鞋穿,于是,人们才就地取材,就用干蒲草编成鞋子,穿在脚上,以御风寒。因为蒲草叶片中有蜂窝状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隔热的功能,所编的鞋上有许多的褶,非常实用。 叁 冬季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取暖保暖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既没有玻璃,也没有塑料布的时代,主要是用窗户纸糊窗户。旧时贴窗户纸习惯将窗户纸贴在窗户外面而不是贴在里面,一是防潮即防止室内潮气侵蚀窗户纸,二是防止大风吹破窗户纸。糊窗户纸非常讲究,要糊得平整、绷直而无褶皱,既美观又耐用。窗户纸糊得好坏,也是衡量一户人家日子过得好坏的标志。 肆 养个孩子吊起来 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旧时,东北地区人家的住房多为茅草房,没有灰棚,房檩、椽子裸露在外。妇女生孩子后,将婴儿平放在摇篮(育儿工具之一,也称悠车、晃车)内,身下垫有装入谷糠被称作“糠口袋”的柔软而防潮的垫子,再将摇篮用皮条或绳子挂在屋内的檩子或椽子上。孩子的母亲坐在热炕上,一边做针线活,一边摇动摇篮使孩子睡觉。 伍 旧时,东北地区妇女抽烟是一种普遍现象,包括年轻妇女在内,均有使用烟杆(烟袋锅)抽旱烟的习俗。旧时女孩子很少上学学文化,而是很小便跟随父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她们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在生产或生活中学着成人抽旱烟,一是在劳动中抽烟熏蚊虫,二是晚间劳动之余抽烟解乏度过漫漫长夜。但她们不是抽卷烟,而是抽自己家种植的旱烟,而且多使用烟袋杆(烟袋锅)抽烟,烟袋杆上多系有玉、玛瑙等烟袋坠儿,抽烟时将烟袋嘴叼在口中,因此有“姑娘叼个大烟袋”的说法。 陆 在生活条件没有改善之前,东北地区普通人家的取暖方式主要是火炕。寒冷季节,没有农活时节,人们冬闲越过漫漫严冬,无论老少,往往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最冷季节再在热炕上放置一泥盆放入热灰或碳火,用抽旱烟、唠闲嗑的方式度过寒冷的冬天。火盆内还可埋入生鸡蛋、土豆、地瓜、生苞米棒烤熟,为一种时令小吃。“爷太”是一种泛指,即指上了年龄的老年人,既包括老头也包括老太太。 柒 “嘎拉哈”即狍子、羊、猪等小牲畜的膝盖骨,是满族和蒙古族的共同称呼。旧时,儿童玩具极少,“抓(音chuǎ)嘎拉哈”曾为少年儿童的主要游戏之一。“嘎拉哈”一般用凤仙花汁将其染成红色或其他颜色,四面分别称为“支儿”“轮儿”(也称“驴儿”)“坑儿”“背儿”(也称“肚儿”),玩时用“子儿”(即装满粮食或碎石子的小布口袋)猜先决定先后次序。如今会玩“嘎拉哈”的人已不多见,“嘎拉哈”更成稀罕物,有的地区已将玩“嘎拉哈”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捌 东北地区天气寒冷,结冰时间长,如何保存新鲜蔬菜越冬是东北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白菜极易腐烂,不易越冬,久而久之,聪明的东北人便发明了用新鲜大白菜渍(jī)酸菜的办法,腌渍好的酸菜既酸脆可口,又可使大白菜保存越冬。在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条件大为提高的今天,酸菜仍然是东北地区人民群众家庭的主要蔬菜之一,无论什么季节都可食用。“猪肉炖粉条酸菜”也为高档餐厅、酒店的特色菜肴。 玖 粘豆包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以大黄米、红小豆、白糖等制成。制作好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一直吃到正月,这已经成为了东北过年的习俗。如今,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冬天里能够吃到各种山珍海味,会包粘豆包的越来越少。很多城里人都会找农村的亲戚要一些粘豆包,找回从前的年味儿。 拾 历史上,在生活条件没有提高之前,东北地区普通人家的住房条件十分简陋,主要为茅草房或土坯房。取暖方式主要是火炕及火墙子、火炉子。而火炕是主要取暖方式,往往将火炕砌成连二大炕、连三大炕(两间或三间房子砌成相连的大炕),然后将烟筒砌在房山,用于取暖的烟在大炕烟道盘旋后从烟筒直接排出,既通风好烧又排烟顺畅。这种取暖方式既可取暖,又可利用热炕烘干粮食、烟叶等食品和日用品。 这么多“奇奇怪怪”的知识你都知道吗? 还有更有意思的民俗等着你去探索~ 走~我们一起闯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