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沁河流域第一高楼——豫楼背后的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9-14 来源:皇城相府

朋友

当您驻立于郭峪古城景阳文化广场

会发现城中一处建筑屹然挺立、直插云霄

似乎要与周围群峰一较高下

分外耀眼

这就是沁河流域第一高楼—豫楼

豫楼,是郭峪侠义豪商王重新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以工代赈独资修建,距今已有380余年的历史。虽为独家修建,楼与城却为同体结构,被人们称为“蜂窝城”的“蜂窝柄”。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王重新德博虑周、先公后私的品行。其实早在修城之前,王重新就有营建此楼的打算,只是因为楼仅可容纳千人,不足以保全郭峪里族人,所以经深思熟虑,他选择了保全大家,暂舍小家,全力以赴修城。
“崇祯十二年六月间,飞蝗灾起,自东南而来,遮云蔽日,食害田苗者几半。蝗飞北去,未几而蝻虫复作,阴黑匝地者尺许,穷山延谷,以至家室房闱间,无所不到。谷豆禾黍等食无遗草。秋至明年三月尽,雨雪全无,怪风时作,桑蕊、菜苗皆以霜毙。且虫有如人形者,头尾有丝,结于树枝,虫有如跳蚤者,嚼食菜根。米价至三千五百仅获一石。以故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夫弃其妻,母遗其子,榆皮桑叶等类皆刮而食之,如人相食者,间亦有焉。贼盗蜂起,未知所止。似此兵荒频至,种种灾异,千百年所未有者,而积见于今”(《焕宇变中自记》)。在这种几经战乱,又遭蝗灾旱灾的情况下,王重新感到世道平稳不了,非乱不可。为了避乱,“因于崇祯十三年闰正月十五日起,即以佣工养育饥民数百,为一方保安固存之计”(《焕宇变中自记》),开始了修楼的壮举。
豫楼之“豫”,有三层含义:首先是取《周易》“豫”卦的卦义“豫则立,不豫则费”,意思是凡事事先要有准备,知变应变。二是“顺以动”,顺应民情,动不违众。三是“逸豫”,与众和乐。豫楼的建造和他一生的善行,充分体现了王重新的高贵品质。
豫楼一共有七层,楼高33米,面阔五间共15米,进深7.5米。底层为半地下层,墙基及墙体全部用大块石材砌筑,设有炉灶、石磨、石碾、水井,墙体之中设有厕所。地下暗道有三条:一条通城北门外;一条通城西门外;一条通王家宅院。二层以上全用青砖砌墙,墙体厚2米,每递高一层,墙内侧退0.15米,以便搁置楼板,直至第七层墙仍厚0.8米,而外墙却四角垂直、四墙平展,这是建筑上的内收方工艺。


豫楼的顶层,四周有34个砖堞,砖堞的两边,都把棱角切成斜面,这是为便于保卫者隐蔽瞭望。砖堞之上有木梁枋,以斗棋承托歇山式屋顶,四角高翘,挂有铁钟。山风吹来,叮咚有声。
王重新以工代赈修豫楼,在当时,既给部分灾民找到了吃饭之处,也“为一方保安固存之计”做出了贡献,深受当时及后来人们的尊重与敬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王家衰落,有人想要拆毁豫楼,受到了村民的阻挠和谴责,并且立下碑石,说明“为保全先辈王公之美意”“阖镇之巨业”“永远不许拆毁”(《保护豫楼议约碑》)。因此,三百多年来,经过多少荒乱,豫楼至今保存完好。
豫楼传下来了,王重新的美名也千古流芳。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