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阳茶源远流长,起源于东周,盛名唐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的陆羽、李肇分别在《茶经》和《国史补》中把义阳(信阳古称)茶列为国之名茶。数千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介,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信阳茶文化。 茶叶的传播,西周入豫,东周入淮。信阳鸡公山临近淮河源头,山西侧为官马驿道,东为柃木茶区,交通十分方便。入淮后,首先在鸡公山种植,唐朝时已成为著名的土贡品,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茶圣陆羽曾来此考察,采集标本编著茶经。如果从传入淮河区域算起,已有2500~2800年历史。 信阳茶,始于周,兴于唐,盛于宋。《唐书·地理志》载:“义阳(信阳古称)土贡品有茶。”证明信阳茶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清代《重修信阳县志》特点出:柳林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尚有唐宋遗株(1949年前,茶沟为柳林所辖)。但这种遗株谁也没有识别出是什么类型的植物,只停留在人云亦云层面上。当地土著居民,每当谷雨前后采之饮用,因能治病,称之为“神仙茶”;又因嫩芽呈三棱状,呼之“三棱茶”。祖祖辈辈因袭而称,延至今日。 21世纪初,鸡公山文史研究会对“唐宋遗株”特别关注,不断收集材料,但进展缓慢。2003年进行风景资源普查时,召集植物学家、中草药专家、茶沟茶农进行寻找、查对、核实,终于搞清了“唐宋遗株”就是柃木茶,现已被社会承认。媒体把它称为信阳毛尖的“活化石”并不过分。根据当代中国茶叶权威机构检测,“柃木”属于茶类,是一种特殊的茶。又经中草药专家认定属于中草药类,具药性,可治肠胃病,可谓茶药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