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峪古城魁阁坊内有一座以圣旨和科举文化为载体的综合类博物馆。整座博物馆,为二层仿古建筑,雕梁画栋,独具匠心,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分为奉天承运圣旨展、陈廷敬文化展、蟾宫折桂科举展、郭峪红色记忆展四个展区,展出各类珍贵藏品百余件。奉天承运圣旨展
圣旨是古代中国皇帝下达命令的文书,
是帝王权力的体现和象征,
它起源于商周,规制于秦汉,
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时期。
圣旨的长度越长、颜色越丰富,
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从圣旨的材质、文字、颜色、长度的不同,
体现了各个朝代统治者的意志,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另外还展出有官帽、朝珠、官帽盒、圣旨盒、龙袍、凤袍、摆件等。从服饰及用品的不同也不难看出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陈廷敬文化展陈廷敬,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督察院左都御史,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和经筵讲官,累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皇帝最为得力的辅弼重臣,辅佐康熙皇帝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为开创康乾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廷敬工于诗文,器识高远,清正廉洁,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启迪我们优良的家风家训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紧密相连。这里展出的是康熙时期加封陈廷敬的圣旨、牌匾、碑拓、字画等。蟾宫折桂科举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确立是在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明朝科举正式的有三级考试,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
这里展出有墨斗笔、会试书、山西乡试题目、陕西乡试题目、四书题、五经题、殿试卷、古人作弊的夹带、乡试考生的号舍、监照、各种执照、郭峪里明清进士举人名录等。还通过逼真的蜡像,还原殿试考生答卷和及第后跪接受封圣旨的一个场景,让观者犹如穿越到了现场。科举制度既让无数的寒门士子体验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欣喜之情,也让很多人留下了“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的一声叹息。
郭峪红色记忆展
在豫楼五层正中的墙上刻着一块墙碑——《焕宇变中自记》,碑文中记载,明崇祯四年至崇祯六年,陕西农民军多次攻打阳城,四次侵扰郭峪,再加上官兵征剿,郭峪村残破荒凉。在此生死存亡之际,乡绅倡议,富商带头,郭峪百姓奋勇抵抗流寇,用了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建成了这座固若金汤的城堡。
历来阳城的煤、铁资源丰富,古时铁业兴旺发达,铁器质优价廉,特别是可以制造兵器的优质铁,受到各朝各代的追捧。自火药发明以后,利用火药作为杀伤源的武器逐渐研制出来,并应用于战争。《军器图说》曾言“夷狄所畏中华者,火器也”,从这里展出的火炮、火铳等,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明、清的火器演变过程。参观游览之外,我们还推出了以“探究科举文化,感悟‘国士’力量”为主题的研学课程,不仅可以通过观实物、听讲解了解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还可以变装学子,通过搜身、拜孔子像、入座、分发试卷、答卷、评判、颁奖等一系列流程沉浸体验科举考试,感受古代“状元”称号的来之不易,以寓教于游的方式,实现学习与出游的深度融合。温馨提示: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游园期间,请您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配合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健康码行程码查验、疫情防控登记等工作,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