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祯五年(1632年)七月至崇祯六年四月,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四次骚扰郭峪。加上官兵征剿,滥杀无辜,郭峪村残破荒凉。“人口死伤十之八九,存活者无地可避,每日惊慌。昼不敢入户造饭,腰系米食;夜不敢解衣歇卧,头枕干粮。观山望火,无一刻安然。”王重新在崇祯六年的一次战乱中曾被抓住,多亏其仆人舍死相救才得以脱身。经过几次战乱,崇祯七年(1634年)的一天,王重新听说郭峪乡宦冀北巡抚张鹏云回家探亲,就拄着拐杖到张家拜访他。交谈中,不禁谈起战乱之事。王重新说:“你看这次战乱,陈家因修有一楼,竟保全了八百余口性命,保住了陈家财产。今年,他们又修了一城,今后更可保无虞了。咱们这一带,如果也修一座城,今后再遇战争,方能保平安啊!”张鹏云道:“这件事我也思虑了再三,可是这几年兵荒马乱,年成又不好,再说咱们要是修城,没有三四百丈可不行。要修这么大的城,钱到哪里去弄呢?”王重新说:“钱我倒是不发愁,我现在还有些银子。维时他们一些人也愿出一些,另外再少凑些,我看也就差不多了。干活的人也不难,只要有饭吃,干活的人有的是,光那些逃难的人就用不了。我所担心的是,不知道上头让修不让修?听说你回来了,今天特来和你商议。”张鹏云听说修城的银子有,心想事成了。接着说道:“我就是愁银子,既然银子不成问题,那这事好办。跟上边呈报、申请的事由我来办,你就别管了,你就领着修城吧!”王重新说:“这么大的事,还得你来承担,我怎么能行呢?”张鹏云道:“你怎么不行?在郭峪里,你的人品、威望,谁能赶得上?修城这事,还非你莫属!我还有职在身,这次回来,也不能多停留,很快就要赴任。不过,我可以趁这次回家,替你把这事张罗起来,具体事情,还得你来牵头!”。第二天张鹏云就写好了修城的条呈,打发能办事的人到有关机关去办了。他在家就组织有关人员推举王重新为修城的董事。不多久,打发去送条呈的人也回来了,修城的事也批下来了,张鹏云把批文给了王重新。看看事情办妥之后,就上任去了。王重新办事十分认真,一推举他做董事,他立刻开始忙了起来。他请了能工巧匠,测量修城路线,计算所需砖石,和砖窑订砖,到了年底,事情总算有了眉目。过了年,即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十七日,就开始动工。从规划修城开始,王重新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日夜都在考虑修城的相关问题。修城开始后,更是早起晚睡,谁家的房子碍事,需要拆,他都要亲自去处理。由于王重新抓得紧,工程安排的好,进度很快,到了当年的十一月十五日,历时十个月,郭峪城建起来了。城有三门,东为景阳门,西为永安门,北为拱辰门。为便于排洪,在城南,修一条排洪沟,并设有两个水门。其中一个由张鹏云题额“金汤”。城均高12米,长1400余米,列垛450个,城楼13座,窝铺18座,总面积17.9万平方米,内城墙砌有627.5眼窑洞,依地势高低分1—3层排列,人们称之为蜂窝城。这是郭峪古人聪明才智的创造。在内城墙上券窑洞,不仅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而且屯兵有了营房,存物有了仓库,成为建筑史上精彩的一页。为修城,王重新不仅扑上去干,而且捐银六千余两,是修郭峪城的主要捐银者。城修好后,如何保护、维修,王重新一直很关心。崇祯九年(1636年)完善守城器械,崇祯十五年(1642年)至清顺治年间,曾组织人多次维修。到了顺治年间,社会逐步安定,人们对防御性的城墙容易忽视,也就越易破坏,他想到以城养城。把城窑出租给需要者,“其所入之租,佐修葺守门等费,可不劳持钵而久安之利,或庶几焉?”但又想到,“恐人心叵测,事久多变,或抗租不与,或拖欠不完,或霸窑为己物,其有害于城与守者非浅小也!欲同享久安之利,岂可得哉?”在这样经过反复考虑之后,于顺治十二年,他主持制订了《城窑公约》。在公约里,详细规定了城窑使用、交租办法及惩罚的条款。顺治十三年(1656年),王重新去世。对于修城,他真可谓是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