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谷雨时节,暮春残红,海会书院的盛夏美景即将清凉登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20 来源:皇城相府

春归谷雨,夏日将至

今天10时24分

迎来“谷雨”节气

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节作物新种

雨润百谷万物生长、蒸蒸日上

谷雨惜春,为时未晚

与其感叹,不如走出来饱览春日好时光

四月的海会书院

百花齐放,绿树茵茵

园区鸟语虫鸣

水中鹭萦鱼跃

是您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古刹
海会书院景区位于太行山南麓,沁河峡谷之中的樊山脚下,地处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原是一座千年古刹,这里山势纵横交错,山间绿水萦绕,古来就是一处极佳的修养之地,所以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僧人在这里活动并开始创建寺院,最早取名“郭谷院”。唐末“东蜀惠义精舍的秉律沙门”顺慜禅师自四川顺江东下,扶锡杖游历至此,赞叹这里山水“九龙聚首,五源汇合”,灵气极佳,便停下脚步,重新整顿佛寺,苦心经营40余年,修殿宇房舍70多间,使佛事活动得以持续,于是向上申请院额,由当时的泽潞节度使李罕之飞笺上奏,在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昭宗李晔“遂降敕文”,赐额“龙泉禅院”。北宋初年,朝廷整顿佛寺,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又“敕赐海会寺为额”。

古塔
唐、明双塔是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唐塔天佑十九年(公元922年)所修,是座舍利塔,塔身密布佛龛,又叫千佛塔。由于地基下沉,向西倾斜,却千年不倒,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塔”。

明塔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所修,是座如来塔,塔身雕刻设计玲珑精致,琉璃装饰极具奢华美观,在第十级的琉璃擎檐柱悬空楼阁更是全国罕见,下三层的砖石围筑像极了当地的沁河古堡。所以全称也叫“琉璃玲珑悬阁堡塔”。是“上党明塔之冠”,是“北方楼阁式塔中的唯一佳丽”。


古书院
海会书院原称海会别院,在明朝早期,国家实行开中制,晋城、阳城一带,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煤铁资源,经济得到蓬勃发展,迅速成为晋商最早的崛起地之一,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兴起与对仕宦和出人头地的渴望也在当地百姓心中不断滋长。加之海会寺作为三晋名胜,历来就是文人墨客、仕宦商旅心驰神往之地,这些都成为书院在此创建的原因所在。以致后来成为仕子文人读书学习与诗词唱和、文化交流的圣地。

海会书院在明清之际异常辉煌,走出68位进士,4位尚书,2位大学士,一时名噪三晋。有史料记载,宋金以来,阳城县先后考中进士123名,其中从海会书院走出的,占据了阳城县进士人才的半数之多。其中不乏部院阁老、仕宦名流,如:明吏部天官王国光、张慎言、户部尚书孙居相、清刑部尚书白胤谦、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文华殿大学士田从典等都曾在这里读书,他们政绩彰于一朝,著述显于后世,清名流传千古,使海会书院成为了享誉三晋的知名书院。

古往今来,源远流长的历史

给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远眺古塔,近赏古建,畅怀书院

阵阵钟声回荡在耳畔

在这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不禁让人流连忘返

谷雨时节,暮春残红

夏日即将来临

海会书院的盛夏美景也即将清凉登场

我们一起期待吧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