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留住乡艺,与时俱进,焕发新光彩丨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州锣鼓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19 来源:陕州地坑院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增强文化自信,深刻领会,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统筹协作,强基础、补短板,着力提升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推进“非遗+”深度融合,努力开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新格局。

国家级非遗—陕州锣鼓书

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高亢粗犷的旋律,集“敲、说、唱”于一体的曲艺表演……如今,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频频上演,奏唱着关于地方文化和美好时代的朴实声腔。

2021年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河南省有12项非遗入选,涉及民间文学、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类别,其中三门峡市陕州区的陕州锣鼓书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陕州锣鼓书是最古老的一种曲艺艺术,古今流行于豫西陕州、灵宝、卢氏、洛宁和晋南平陆、芮城、夏县一带。这些县历史上归陕州所辖,所以人们把这一曲种称之为“陕州锣鼓书”。

陕州锣鼓书可上溯至古代敬三皇神开始,比戏曲艺人敬的唐玄宗、唐庄王历史还古老,唐末宋初最为流行。表演者击鼓打锣唱曲,并有弦乐和铰子、鼓板、筝击乐伴奏,因此,也叫“神鼓书”。但由于在演唱时文场主弦为四股弦,所以,又叫“四股弦书”。

中国的“架子鼓”、“爵士乐”

锣鼓书属说唱音乐,唱腔和语言结合紧密,方言土语演唱,乡土气息浓郁,加之四股弦琴师一人同时操作七、八种乐器,堪称中国的“架子鼓”、“爵士乐”。

陕州锣鼓书主要特征:


一、原始古朴,在戏剧产生之前就有,十分古老,由于盲艺人之间很少交流,因此曲目、音乐基本保持原生态状况。

二、地方特色鲜明,属说唱音乐,唱腔和语言结合紧密,方言土语演唱,乡土气息浓郁。

三、演奏形式独特,一人操作七、八种乐器,堪称中国的“架子鼓”、“爵士乐”。一人扮演多角,音色变换技艺高超。

四、表演方式独特,通过坐唱形式和声腔韵律,音乐演奏表现故事情节和感染力,其它姊妹艺术难以模拟。

锣鼓书的发展传承

今年60岁的秦仙绸老师是陕州锣鼓书第四代传承人,她从13岁跟随盲人师傅开始学习,传唱着千百年来黄河儿女的深情歌谣,至今已经从艺47年。近年来,陕州锣鼓书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严重冲击。为了保护传承这一频临灭绝的民间曲艺,秦仙绸老师为陕州锣鼓书的保护传承做出了积极努力,使陕州锣鼓书这一曲艺奇葩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先后创作了《一起奔小康》《两口子吵架》《陕州十碗席》等脍炙人口的新作。积极参加全国性非遗曲艺展演,不断扩大陕州锣鼓书对外的影响力。

随着陕州地坑院名扬天下,到地坑院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游览地坑院后印象最深的,当属陕州锣鼓书。”游陕州地坑院,听陕州锣鼓书”已经成为一种必修。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秦老师创办了“秦仙绸陕州锣鼓书传习中心”,免费收徒施教,进社区教学,传授学生60余人,为群众普及锣鼓书非遗技艺,不断持续的为传承发展保护锣鼓书非遗技艺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曲曲传统的陕州锣鼓书朴素高亢的唱腔飞出了黄土塬上的地坑院

回荡在风景如画的中原大地上

曲无尽头

陕州地坑院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留得住乡艺,看的见未来

助力非遗传承

陕州地坑院一直在努力!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