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
你知道是什么字吗?
上面一个“宀”,下面一个“豕”,房子里养着一头猪,这就是“家”。可避风雨,食能果腹,是老祖宗对于“家”的全部幻想。早在六千年前,在黄土高原上,有一位祖先希望改变“居无定所,露宿野处”的生活状态,利用简陋的石制工具挖呀挖,终于挖出一个可避风雨的洞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这便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穴居”
直至今天,在神州大地,仍然有大约三千多万人“穴居”。在我国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人们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靠着古老的窑洞,适应着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其中,不得不提被称为“地下四合院”的陕州地坑院。
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
在空中俯瞰
地上就这么一个一个坑
不禁让人发起疑问:这该怎么住哇?
不要小看地坑院,这地底下的文章可大着呢。一座地坑院有8-16孔窑洞,根据功能划分有主窑、厨房窑、门洞窑、居住窑、储物窑、粮食窑、牲畜窑、厕所窑等等一应俱全,加起来可不就相当于一座带花园的别墅。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隔风挡音、抗震防震等特点。人们称它是“带天然空调的恒温住宅”,“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人”就是它的真实写照。
由于地坑院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不同于其他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更不需要额外购置与运输大量的木材石材,决定了地坑院是最经济实惠的建筑,如此美妙的建筑艺术你不心动吗?!在寒潮来临之前,快带上地皮和工具,跟着老师傅提起来学挖地坑院吧~
挖地坑院教程
地坑院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运程息息相关,即:“院里窑洞开挖的方向,依照传统的八卦方位确定,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选一块心宜的地,择个良辰吉日动手吧!
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即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
地坑院的构造其实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米~7米深,长l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工程量2000个土方左右。窑洞高3米左右,深8米~12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
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窑洞挖好了以后,在窑洞的后部,还需要向上掏挖一个气孔直通地面,又称为“马眼”,用于改善窑内通风,也有利于排出潮气,下雨的时候拿个碗或砖在上面盖着就行。在收获的季节,在地上晒干的粮食还可以直接从“马眼”流入到窑洞内的粮囤中,方便又省事。
人住在坑里,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为此,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渗井直径约1m、深度一般为8m左右,可解决全年最大降雨量800ml的排水问题。渗水澄清后,可做生活用水。
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陕塬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与简陋的工具
创造出一个个方方正正 冬暖夏凉的“家”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全都是老祖宗千百年留传下来的大智慧
想必大家已经在心里规划好属于自己的“地坑院”了
只要肯动手,一样住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