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
——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指西北,太阳黄经达 225°,于每年公历 11 月 7—8 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 “小阳春” 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是个重要的节日。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 “立冬补冬,补嘴空” 就是最好的比喻。
立冬的由来与物候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和严寒的临近。此时,秋意渐消,寒意愈浓。这一时节,自然界的变化预示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来临。随着北风的吹拂,人们开始感受到寒冷的气候,农作物大多已收获完毕,大地逐渐进入休养生息的状态。同时,自然界的动物也开始为过冬做准备,大雁南飞,昆虫蛰伏。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立冬时节,气温下降,水面开始结冰。此时的冰还比较薄,只是初现冰的迹象,预示着冬季的寒冷即将到来。
二候地始冻:随着气温的进一步降低,大地也开始冻结。土壤中的水分逐渐凝固,地面变得坚硬起来。这一候标志着冬季的寒冷已经深入到大地之中。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之后,野鸡一类的大鸟很少出现,而海边却可以看到与野鸡羽毛颜色相似的大蛤。古人认为,野鸡在立冬后潜入水中,变成了大蛤。这种想象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立冬,
北风萧萧,
休养伊始,
天空澄澈而高远,
在马头岭寂静的田野,
遇见立冬的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遇见冬藏的静谧,感受季节的更替。
立冬习俗
在立冬时节,民间也有一系列的习俗来庆祝这个节气,以及适应季节的变化:
吃饺子:立冬吃饺子是很多地区的传统习俗,饺子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饺子可以防止耳朵在冬天被冻掉。
补冬:立冬意味着进入冬季,人们会食用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来补充身体能量,为抵御寒冬做准备。
冬泳:一些勇敢的人会在立冬时节进行冬泳,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贺冬:立冬也被称为 “贺冬”,人们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祭祀、宴饮等,以迎接冬季的到来。
酿黄酒:立冬是酿造黄酒的好时节,此时酿造的黄酒口感醇厚,香气浓郁。
立冬时节,来到马头岭,这里红枫如火,为冬日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在这片充满自然之美的土地上,开启一场别样的研学之旅。
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观察立冬后动植物的变化,了解冬季生态的特点。红枫树下,老师为孩子们讲述立冬的传统习俗和节气意义,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进行自然绘画创作,用画笔记录下这美丽的岭上红枫之景。通过实地的探索和学习,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立冬的马头岭,红枫映照着冬日的天空,研学之旅让我们在自然中收获成长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