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导游词>华中区导游词 > 湖南省>正文

石鼓书院导游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1-05 作者:科潮网

这里是一方历经千年的翰墨书香地,是自宋代伊始名扬天下的四大书院之一,更是一处繁盛千年、润泽天下的湖湘文化的圣地。

  朱熹、张栻的讲学论道,曾让她盛况空前;宋仁宗的钦赐匾额,曾让她名噪一时;周敦颐、王船山的哲学思想曾让她熠熠生辉。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去探寻千年学府——石鼓书院的文化底蕴。

  石鼓书院始创于唐元和年间(806-820),鼎盛于宋,特别是北宋宋仁宗赐额后,与当时的河南商丘睢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石鼓书院是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址上按照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风格重新修缮的,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典雅,恢复了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书院沿中轴对称,分为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环绕石鼓山的还有摩崖石刻游览区。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山门,其上悬挂的“石鼓书院”牌匾出自前全国书协主席沈鹏之手,从这扇大门里走出了王船山、彭玉麟、夏明翰这样的伟人。

  武侯祠内的诸葛亮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手摇羽扇,气宇不凡。据<<一统志>>载,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临蒸,也就是现在的衡阳,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当时就住在石鼓山上,后人为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改名为“武侯祠”。

  拾级而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像。古代学生进入教室之前都要祭拜孔子,让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向孔圣人深深鞠上一躬吧!

  孔子像后这座气势磅礴的阁楼就是大观楼。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故谓之大观。它是石鼓山巅的观景建筑,也是书院里最重要的一栋建筑,位于书院的中心场所。一楼为讲堂,二楼为藏书楼。自宋代起,石鼓书院就建有“会讲堂”,明代时称为“讲堂”,是古人讲学的场所。到了清代,石鼓书院的讲堂设在仰高楼一楼,称为“敬业堂”。重修的石鼓书院,只在大观楼的一楼设置了讲堂局部场景的复原,讲堂正中央的是石鼓七贤,他们神态各异,或极目远眺,或掩卷沉思,或侃侃而谈。

  时间将我们带回到1200年前,我们仿佛看到了,先贤李宽一手创建了读书堂,李士真磨破双脚,读书堂终成私塾;韩愈留诗令无数名人寻芳踪;也看到了朱熹、张栻引生徒千众,走进湖湘文化的殿堂,引领着一座书院走向鼎盛;也看到了周敦颐用心灌溉的理学之花在湖湘大地绽放;也看到了黄榦用单薄的身板挺起了湖湘文化的脊梁。他们是时代的标杆,是历史的传承,也是石鼓书院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合江亭。唐贞观年间,韩愈任监察御史,因关中大旱,上奏减免徭役赋税,激怒了皇上,被贬阳山。他被派往江陵府任法曹参军,在赴任途中经衡州,游石鼓书院,登合江亭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被后人广为传诵,使合江亭名声大振。因诗中有“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之句,合江亭曾一时被称为“绿净阁”。

  登合江亭远眺,视野空灵辽阔,看湘江北去,或细波微澜,或风高浪急,眼前的江岸、晴岚、绿树、红花、浪拍山崖、风抚人面令人遐想连篇,此情此景可与岳阳楼相媲美。登高阁,吟名诗,看三江之水滔滔不绝直奔洞庭。正所谓“石鼓南征、诸葛碑留芳草缘,大江东去、昌黎诗压众山青。”不愧为“湖南第一圣地”。

  请大家沿着石阶往下前往朱陵后洞参观,朱陵后洞相传可通往南岳衡山,因洞内供奉朱陵大仙,而被老百姓叫作“朱陵仙洞”。朱陵后洞洞口西侧岩石上刻有“高山流水”4个大字,山、水2字依稀可辨,流字完整且相对清晰,其中高字已经腐蚀差不多了,这是我们大家在书院内看到的第一块摩崖石刻。

下一页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关键词: 石鼓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