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作品欣赏>在诗词风韵里更加了解峄山 在诗词风韵里更加了解峄山

在诗词风韵里更加了解峄山

2021-01-06

峄山在邹城市东南,因山中“怪石万垒,络绎如丝”,故名峄山,又名邹峄山、邾峄山、东山。是我国最早见于典籍的名山之一。峄山方圆10余公里,海拔582米。现存石刻500余处,碑碣60余块,洞窟140多处。山上奇峄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且多松柏清泉。
循盘道登山,荞麦石、龟石、虎皮石等或偃或伏,探首相迎。过南天门而上,悬崖、峭壁、飞岩比比皆是,卧虎石、试剑石、八封石各以形得名,惟妙惟肖。怪石之下,无数天然洞穴,或隐或现,洞洞相通。
极顶五华峰有五块巨石并立,巨石之上有“插天”等题刻,字大如席。由五华峰向东至炼丹峪,沿途有万寿宫、一线天、冠子石、仙人棚等名胜。从炼丹峪向下西行至梁祝祠,一路有大通岩、源头活水、孤桐观、盘龙洞等古迹。峄山有“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称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名噪海内。

历代帝王几乎都曾驻跸峄山,或封禅或求仙,不一而足。而历代文人墨客,无不钟情于峄山,如孔、孟、庄、老、李白、杜甫等都曾来游览过。


峄山

(元)赵孟類

东方巨镇宗岱宗,群山列峙臣妾同。

西南崛起一万仞,却立不屈如争雄。

何年飞星下天宫,坠地化作青芙蓉。

外如削刻中空同,阆风元圃遥相通。

我昔东游访青童,群仙邀我游中峰。

悔不绝粒巢青松,失身误落尘网中。

如今可望不可到,艤舟可羡冥飞鸿。

神仙可学事亦晚,安用屑屑悲秋蓬。

吾闻峄阳有孤桐,凤凰鸣处朝阳红。

安得断为宝琴献天子,阜财解愠歌南风。

赏析


此诗以浪漫主义的笔调描绘出峄山那巍峨壮丽、不同凡响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厌倦红尘、渴望回归自然的情怀。从内容上讲,每四句为一自然段落,分别写峄山之雄奇风骨、空灵秀色,自己往昔之痛悔,如今之无奈,最后借“峄阳孤桐”之典寄托心中对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的不胜向往。全诗语言潇洒流畅,意绪跌宕起伏,情景交融,意境开阔而优美。

峄山

(明)潘榛

读书曾在此,几载又登临。

人世有衰白,山灵无古今。

好花如欲待,野鸟半知音。

便可结茅隐,何年遂我心。

赏析


此诗以明白如话、亲切有味的语言,抒发了诗人重回峄山的独特感受,人世无常、 青山不改,这里的花鸟一如从前,让人赏心悦目,于是顿起归隐之念。该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写景与抒情相交融,韵味隽永、耐人咀嚼。

峄山

(明)叶向高

嵂崒峰峦切帝居,石门坐眺见青徐。

琅玕拔地千寻起,菡萏笼烟五色舒。

平野遥连祁子国,荒苔谁辨客卿书。

名山不少游人迹,若个登临是岁除。

赏析


此诗之构思深得经营文章之起、承、转、合之法,开头两句为其“起”:描写峄山山形之高峻;颔联为其“承”,以翠竹、荷花状峄山风姿之秀美;颈联为其“转”,由眼前转向历史,将诗境向纵深处开拓;末尾为其“合”,归结到今日峄山之游。诗思流畅,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 人对峄山的由衷赞许之情。

峄山白云洞

(明)李化龙

万转千回路不平,行来足下白云生。

白云散尽人归去,山自苍苍月自明。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写峄山白云洞之游别有情趣,历尽千辛万险,终于到达目的地一白云洞, 云生脚下,极尽浪漫飘逸之态,白云消散之后,诗人潇洒而归,回望夜色中的峄山,明亮的月光下显得那般神秘幽静。此诗妙在流溢于字里行间的那种通脱自在的气韵,不粘不滞,带给人行云流水般的美感。

峄山

(明)杨际春

翠壁苍崖万窍空,谁将群玉簇芙蓉。

昂藏似有神灵护,穿凿翻疑造化工。

秦迹至今萦蔓草,禹功终古绝孤桐。

最怜往事多兴废,邾国荒城夕照中。

赏析


此诗前半部分描绘峄山巍峨的风姿与瑰奇的山貌;后半部分叙述峄山悠久的历史与残破的遗迹,在神秘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显出了其脆弱与渺小。颔颈两联,对仗精工,造语警拔,末尾以景语作结,含无尽之情见于言外,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