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母亲河
她是一位任劳任怨的慈母,有着九转的博大胸怀,
永不停息千百年来教我们唱这奉献的歌谣。
历史沧桑而变,
但这奉献的心依旧炽热。
是这种无私给了我善良的心,
夹岸而过,
将生命的歌传向黄土高坡,
日日夜夜输送甘露,
无论烈阳相伴,
明月相依,
她的血脉总在大山中涌动,
平原之上隽永,
渗入干裂的大地,
让干枯在一片绿色中死亡,
缔造出最美的生灵。
也不止像源泉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黄河与河南的命运纠缠
黄河的颜色与中国人的肤色是一致的,黄河的生命历程与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相互映照的,有人认为,中国人的的忧患意识与历史上黄河的多灾多难有密切联系。豫东地区的人们一直不太热心自家房屋的建设,这与历史上这一带经常发生水灾有关——人们时刻准备着逃难,就不会在装修和布置上花费力气。直到今天,豫东农村的房屋和家具摆设,还能看出“凑合”的味道。而豫东人的面貌特点,则往往被认为是河南人乃至中国人的典型。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河南东与安徽、山东接壤,南和湖北相邻,西同陕西相连,北与河北、山西交界。
一是河道最宽。黄河两岸堤距一般5至10公里,最大河宽24公里,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

三是滩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河南黄河滩区面积约211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152.69万人。
四是历史灾害最重。自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93次,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大改道26次、有20次在河南,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因此,河南黄河历来是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投入巨大物力财力,在干支流修建了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河口村水库,对河南黄(沁)河858公里堤防进行了4次大规模加高培厚和标准化堤防建设,修建险工及控导工程188处,坝、垛、护岸5032道,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初步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依靠这一体系和军民严密防守,战胜了花园口站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12次,创造了河南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加大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1800多亿立方米黄河水泽润中原,有力促进了河南沿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老家河南”为什么能深入人心
但是老家形象为什么是河南呢?“老家河南”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呢?
古人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黄河则是哺育了中国人。因为那里气温适宜,很适合居住,所以河南的名字也有好几个,比如称中原、中州等等,足以看到河南对于中国有多么重要。此外,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
中原文化对中华的影响是深远而流长的。作为农耕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中国历史开始的地方,“老家河南”更容易勾起故乡的情怀,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老家河南”的宣传语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不仅是河南,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老家的情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