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太行古堡研究系列之一《楼外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07 来源:皇城相府

赵琛创作《楼外楼》

赵琛钢笔画作品《楼外楼》(38.9 cm×54.6cm)

山西阳城县的斗筑居古堡和郭峪古堡,研究起来真是让人痴迷不知归路!但见周围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一眼望去分别可以看到:斗筑居门楼、西南角楼、魁星楼和郭峪古堡北门楼、东北角楼及郭峪的最高建筑“豫楼”……真可谓青山无尽楼阁连绵不断!

从上到下依次为:东北角楼、河山楼、斗筑居门楼、

西南角楼、魁星楼在斗筑居古堡位置图  

从上到下依次为:东北角楼、北门楼、

西都世泽院、豫楼在郭峪古堡位置图   

《楼外楼》作品局部:斗筑居古堡门楼

《楼外楼》作品局部:斗筑居古堡西南角楼

《楼外楼》作品局部:斗筑居古堡魁星楼

我不禁想起两幅名联:“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山外山,楼外楼,总有一天会出头;人上人,天上天,不知何日能成仙?” 。这两幅名联原出自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诗词中的第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其实诗词的原意早已不是二幅对联所要表达的喻意。正如我此刻的心情:在研究太行古堡的六年中,深刻体悟到“山外山,楼外楼,天外天,人外人…”小画故命名为《楼外楼》。

《楼外楼》作品局部:斗筑居容山公府堂屋

东侧脊吻兽

《楼外楼》作品局部:斗筑居容山公府堂屋

西侧脊吻兽
郭峪古堡位于陈延敬故居——“斗筑居中道庄”南300米。陈延敬故居实为郭峪古堡的北翼城,郭峪古堡的东翼城是另一座古堡“侍郎寨”。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为镇。

赵琛航空摄影郭峪古堡、侍郎寨古堡、

斗筑居古堡、中道庄古堡全景 
郭峪古堡是古人杰出的代表作。关于“郭峪”村名命名有二说,一说郭氏家族始建以姓氏命村名。另一说是,山环为郭、水出通川为峪的地理风貌得名。明代顺天巡抚张鹏云、陕西案察司副使陈天佑、明末清初大富商王重新、清代刑部侍郎张尔素等几大姓氏祖辈均相继兴建“郭峪”古堡,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亦是在此古堡长大成人。“郭峪”一向有耕读之风,在明清两代,郭峪村先后出过25位举人,16位进士,50余名贡生。郭峪“官侍郎、巡抚、翰林、台省、监司、守令者尝不绝于时。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山村,有如此众多的显赫人物,可见当时人文之鼎盛,故,可誉为“人外人”!
赵琛航空摄影作品郭峪古堡全景

明崇祯五年,为抵御流寇侵扰,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在斗筑居中道庄建造了一座“河山楼”。这是一座长12米、宽7.5米、高33米,自带“防御功能”的七层建筑,名取“河山为囿”之意。河山楼可同时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的高度与规模在明清建筑中极为少见。

赵琛摄影作品斗筑居河山楼

八年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正月十五日,郭峪古堡的王重新与村首们共同协商,“矢力缮修,克成前志”,并请风水先生“考极相方,爰宅厥中”,在郭峪高地上建起一座与河山楼相似的七层碉楼。楼即成,取名于《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之意,名之谓“豫楼”。“豫楼纵二丈三尺许,横五间,四丈五尺。址其深而坚也,层而上之者七次,极澈顶次计八丈。登斯楼也,心舒目行,忽焉若飘浮上腾,以临碧际。”毕其数十里,盗贼无所遁形。豫楼现长15米,宽7.5米,高33米,共七层,城墙上设有炮台,城内有地道直通城外。

《楼外楼》作品局部:郭峪古堡东北角楼与豫楼  

斗筑居的门楼、西南角楼、魁星楼、斗筑居的“河山楼”和郭峪北门楼、东北角楼、郭峪的“豫楼”,众多楼台重峦遍布其中,遥相凝望,真可谓是人杰地灵圣境——“楼外楼观山外山,人外人仰天外天”!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