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琛创作《楼外楼》
赵琛钢笔画作品《楼外楼》(38.9 cm×54.6cm)
山西阳城县的斗筑居古堡和郭峪古堡,研究起来真是让人痴迷不知归路!但见周围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一眼望去分别可以看到:斗筑居门楼、西南角楼、魁星楼和郭峪古堡北门楼、东北角楼及郭峪的最高建筑“豫楼”……真可谓青山无尽楼阁连绵不断!
从上到下依次为:东北角楼、河山楼、斗筑居门楼、
从上到下依次为:东北角楼、北门楼、
《楼外楼》作品局部:斗筑居古堡门楼
《楼外楼》作品局部:斗筑居古堡西南角楼
《楼外楼》作品局部:斗筑居古堡魁星楼
我不禁想起两幅名联:“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山外山,楼外楼,总有一天会出头;人上人,天上天,不知何日能成仙?” 。这两幅名联原出自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诗词中的第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其实诗词的原意早已不是二幅对联所要表达的喻意。正如我此刻的心情:在研究太行古堡的六年中,深刻体悟到“山外山,楼外楼,天外天,人外人…”小画故命名为《楼外楼》。
《楼外楼》作品局部:斗筑居容山公府堂屋
《楼外楼》作品局部:斗筑居容山公府堂屋
赵琛航空摄影郭峪古堡、侍郎寨古堡、

明崇祯五年,为抵御流寇侵扰,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在斗筑居中道庄建造了一座“河山楼”。这是一座长12米、宽7.5米、高33米,自带“防御功能”的七层建筑,名取“河山为囿”之意。河山楼可同时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的高度与规模在明清建筑中极为少见。
赵琛摄影作品斗筑居河山楼
八年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正月十五日,郭峪古堡的王重新与村首们共同协商,“矢力缮修,克成前志”,并请风水先生“考极相方,爰宅厥中”,在郭峪高地上建起一座与河山楼相似的七层碉楼。楼即成,取名于《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之意,名之谓“豫楼”。“豫楼纵二丈三尺许,横五间,四丈五尺。址其深而坚也,层而上之者七次,极澈顶次计八丈。登斯楼也,心舒目行,忽焉若飘浮上腾,以临碧际。”毕其数十里,盗贼无所遁形。豫楼现长15米,宽7.5米,高33米,共七层,城墙上设有炮台,城内有地道直通城外。
《楼外楼》作品局部:郭峪古堡东北角楼与豫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