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提起非遗脑海中就浮现“不明觉厉”
又到长知识的时候啦!小编就在今天带大家走进咱们大晋城的非遗世界
感受非遗带来的无限魅力!!!
上党八音会,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六县(市、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因演出时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皇城相府“盛世八音”源于古上党八音会,萌芽于先秦,形成发展于明清。山西皇城相府艺术团吸收传统的音乐知识,改良创新音乐文化体系,融入了现代民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皇城“盛世八音”,演奏腔调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悠扬。上党梆子,山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晋城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阳城生铁冶铸技艺,自公元前6世纪发明。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在熔炼铸造时先将采得的矿石粉碎,再经高温焙烧去硫,然后方可入炉,通过观察铁水色泽判断其成色。陈氏家族就是依靠樊溪河畔得天独厚的煤炭、木材、铁矿石资源大搞冶铁和铸造,特别瞄准了阳城犁镜深受农民欢迎的特点,大量生产犁镜及各种铁制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成为阳城生铁冶铸生产与销售的大户。广禅侯的故事是指在今晋城阳城县广泛流传的一个地方民间传说。广禅侯指的是北宋时期一位普通的民间兽医,阳城县山头村人常顺,因诊治宋军战马有功,被宋徽宗钦封为“广禅侯”的封号。经有关专家认定,常顺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授官最高的兽医,也是世界迄今发现的授官最高的兽医。2014年11月,广禅侯故事被文化部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焙面面塑即焙面娃娃,是阳城面塑中的佼佼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焙面娃娃以阳城县城关为主,另有少数分布在乡村,其风格迥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焙面娃娃是用特制的砂土套锅烤制而成的,主料为上好的麦面,辅料是杏仁水、糖稀搭色水、黑豆、花椒子等,经焙烤出的食品,其特点是形状美、闻的香、吃着脆,是阳城最有特色的面食品。焙面娃娃表现内容丰富,有传说故事、有戏曲人物,还有动物飞禽、花蝶鱼虫。山西省皇城村重阳节习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唐宋以来,山西省皇城村重阳节敬老祭祖有上千年的历史。这里,重阳节日形式丰富多彩,有传统的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吟诗唱词、赶集庙会等等,这些习俗一直传承至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花糕是重阳节的亮点之一。八八宴席是重阳节的压轴项目,自2018年起,皇城村已举办两届“千人八八宴”活动。愚公移山传说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故事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启发。扛桩故事,是阳城县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扛桩故事最早起源于民间的祭祀活动,那时每逢大旱,人们求雨过后把神像请上供桌,并把两个儿童扮作童男童女抬出游行,即称“抬棍”。久而久之,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的衍变,由“抬棍”变为扛在肩上赤脚行走,到现在的扛桩形式,并加上了一些戏剧人物故事,也从单纯的祈雨祭神活动,拓展到了春节、元宵、庙会等庆典节日活动,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习俗活动之一。阳城旱船是阳城县社火表演中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旱船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活动方式也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扩展为庙会等社火活动和正月十五闹元宵等节日庆典活动。阳城旱船是木制的船形结构,加以装饰,由艺人背缚表演。在长期民俗活动中,旱船表演巧妙吸收了民间舞蹈的表演程式,将整个跑船态势表现得行云流水,惹人喜爱。阳城裤马的形成源于民间活动,后来逐步成为“祈求”、“庙会”等民俗活动的主要形式。在长期的民俗活动中,裤马的制作逐步衍变,逐步艺术化,而活动的平台也越来越广,由单纯的庙会、祈求等民俗活动扩展到春节、元宵及各种庆典活动。大树秧歌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树秧歌流传于阳城县北留镇大树村,因明清时期村外有护城河围绕,亦称大水沟秧歌。据当地艺人口传,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大树秧歌就以民间说唱形式流传于本县境内和晋城一带,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中庄秧歌流传于阳城县润城镇的上庄、中庄和下庄三个自然行政村,解放前,上庄、中庄和下庄统一为中庄村,根据属地命名为中庄秧歌。中庄秧歌的唱腔有十几种,根据不同的情节运用不同的曲调,深得群众的喜欢。中庄秧歌现今只流传有[五更鼓]一种曲目,其余十几种曲调已近失传,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阳城道情曲调婉转动听,深受人们喜爱。阳城道情的唱腔曲牌有“皂调”、“歪调”、“垛板”、“回调”等十个,贯称“十段锦”,其唱腔特色和当地方言土语紧密联系,旋律委婉明快,行腔流畅自如,富于变化,大有苏南民歌轻柔活泼的特点。阳城鼓书是一种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阳城鼓书的发源地,阳城鼓书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传唱曲。阳城棉纸是指在山西省东南部阳城县东城办下孔村一带采用古老的特色传统手工技艺所生产的纸张,因为是阳城特有的传统工艺,所以取名阳城棉纸。纸面无圪瘩,柔软光滑,洁白细腻,薄如蝉翼,边沿整齐,拉力强。阳城水村制糖是该村的传统产业,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河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商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前就成群结队来阳城水村担“灶糖”。阳城制糖主要原料为玉米、小米、小麦。阳城制糖的主要产品有棍棍糖、芝麻糖、裕谷糖、灌糖、切糖、板糖、糖瓜等,其口味香、甜、脆,产品远销陕、豫、冀、皖等地,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阳城烧肝,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地方名吃。以鲜猪肝加佐料,用花油包卷,经煎、蒸、炸等工序达焦黄酥软即成。其特点是外焦里脆,味美适口,佐酒佳肴,热食不腻。阳城李氏月饼制作技艺2017年5月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李氏月饼”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纯手工捏制的古老食品。润城泡麦面馍是阳城民间有名的传统食品之一,其形成和制作技艺因时间久远难以考证,据记载,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就有制作泡麦面馍的传承史。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阳城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发轫于西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养殖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它文化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字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商汤祈雨过赛习俗由商汤祈雨发展而来,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那年,阳城西南部次营一带从农历二月到六月大旱,熟知商汤祷雨典故的南次营社的社首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商议,将村里南神庙中供奉的禹王、尧王、舜王、汤王、祖师爷的塑像都抬出庙外,顶着烈日在大街小巷游行,以示赤诚祈求。不久天上就下了雨,秋天庄稼大丰收,一同受益喜获丰收的还有周边的11个村。这12个社的社首一起商讨回报神灵的赐雨之恩,议定每年清明之前的农历二月,由12个村轮流择吉时举办祈祷五神爷仪式,并搭戏台、赶庙会、唱大戏,用花轿抬着五位神爷走街串巷游神灵、夸神威,然后在本村供奉一年,承上启下,有接有送,周而复始。后来,便形成了每个村十二年轮一次的“过赛”习俗,代代传承,流传至今。非遗日来皇城相府,赏非遗表演领略千百年传承,
见从前场景,
过魅力非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