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蟒河黄龙庙正殿西侧,竖有公元1811年一块石碑,碑文如下:
望蟒河地,虽名河其实皆山焉。山谷之中多兰草,先世每于··时进贡邑候,亦献芹意也。乃始而自献,后则差微相沿。既久,危害难舍。今春,本地牌头小甲据实禀呈,兹秦大老爷始知根苗尽绝,钧渝宽免。居民爱戴宏恩,固勒诸正。
邑侯秦太老爷免绝兰碑
望民河谷社居民勒
嘉庆十三年三月谷旦立
此即有名的绝兰碑。据碑文记载,蟒河古时多产兰草,贵如灵芝,能治百病,尤擅对症女疾,堪为当地特产。蟒河百姓为了炫耀蟒河灵山宝地,也属一番美意,每岁都自愿奉献邑侯,聊表一片忠诚,世袭相沿,官民同乐。
后来,清朝嘉庆年间,阳城调来个叫唐维锡的知县,此公利欲熏心,不知体恤民生疾苦,只会巴结上司,贿赂朝中权贵往上爬。可是挥霍银钱无数,效果并不明显。唐知县十分沮丧,这时李师爷闪闪眼睛,凑近唐知县咬了一会耳朵,唐知县立刻一扫满脸的阴霾,咧开厚嘴唇呵呵地笑了。
原来李师爷给他献了一计,说城南七十里有个叫蟒河的地方,山里长有一种名贵的兰草,每年只撷少许奉献府台官员,虽讨上司欢心,但皇上不知。物以稀为贵,如果直接进贡朝廷,讨得后宫佳丽欢了心,给皇上枕边吹吹风,保准唐知县平步青云,加官进爵。唐知县听后大喜,即刻命人前往蟒河传渝百姓,每年上交五十担兰草,让快马直接送往京城,违令者重罚治罪。
这下害苦了蟒河百姓。蟒河虽产兰草,但数量有限,多长在高山之巅和悬崖峭壁缝隙处。每年采撷,百姓们都要翻山越岭。如今限供五十担,百姓们没奈何,只好如猕猴般倒吊金钟去峭壁处冒险。蟒河山高沟深,壁立千仞,一不小心掉下去不死即伤。百姓们小心翼翼,给山神土地不知磕了多少响头,依然有不幸的事件发生。轻者断臂折骨,重则当场毙命。被誉为惠质兰心的兰草,本是救死扶伤的名贵药材,如今却变为催魂符夺命草。老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编了首伤心的民谣:
蟒河沟深山崖高,
人猴相争竞攀绕。
白骨森森沉涧底,
只为朝延索兰草。
唐知县却果如李师爷所言,因为进献兰草有功,博得皇上欢心,很快被提拔为知府大人。李师爷献策有功,自然成了知府大人的座上客,县衙里举足轻重的头面人物。
唐知县走后,一个叫秦维俊的年轻人接任阳城县令。秦维俊是甘肃皋兰人,父亲曾给官家做过总管,兼做药材生意,家资颇丰。可惜年过不惑仍无子嗣。他原想耗资捐个道员做,后来看破红尘,携巨资回乡办学馆,举善事,济贫民,数年间生下维岳维俊两兄弟。其兄维岳官拜南翰林,后出任监司。秦维俊赴任阳城知县时,其兄为勉励其弟为官清康,每岁赠给千金,以资其弟操守正直。秦维俊把家兄寄给的资助,都用到兴水利,振农桑的发展上,因而贤名远播,此是后话。
且说秦维俊接到朝廷上渝,没敢怠慢,辞别父母高堂,即刻带了书童秦安赶往阳城赴任。当时县衙都是唐知县旧属,飞扬跋扈惯了,一看新知县是个年轻娃娃,很有点瞧不上眼。特别是李师爷,见新知县不似唐知县对他另眼相看,很是不悦,便想给他点厉害瞧瞧。于是暗中串通马夫于秦知县骑马时,拿热布去烫马屁眼,座马受惊双蹄狂尥,差点把秦知县颠下马来。接着撺掇轿夫于知县坐轿时,故意把轿抬得东摇西晃,让他坐不安稳。秦知县看出轿夫使坏,没露声色,路过获泽河滩时,让轿夫搬上一块偌大的河石给他做垫脚石。轿里忽然平添了百多斤重量,轿夫再抬起来时,累得龇牙咧嘴,汗流浃背,一齐跪下给秦知县磕头求饶,说小的有眼无珠,再不捣乱使坏了。并供出都是李师爷出的馊主意。
李师爷却不惊慌,他仗着有唐知府做主,姓秦的莫他奈何。另外,秦知县若想升官,迟早要向他讨计。他仍不失是他的座上宾。
令他吃惊的是,秦知县天天下乡体恤民情,建学馆,兴水利,促农桑,把他这个师爷完全晾在一边。李师爷正惴惴不安,这天秦知县忽然让他随他去蟒河视察。李师爷心中暗喜,以为姓秦的闹腾了半年,终于撑不住了,还要走兰草进贡的老路,请他出山相助,好不得意。他哪里知道,秦知县到任时间不长,兴利除蔽,惩治恶豪,干了不少得民心的事。蟒河百姓闻听他是位好官,于是公推当地甲长,给秦知县如实禀报挖兰草给老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秦知县经过明察暗访,基本弄清楚了个中原由,因为连系到了唐知府,当初又为李师爷献策,这オ拉了他一道去蟒河勘察。
蟒河百姓得知秦知县莅临蠎河,立即扶老携幼,跪倒尘埃迎接,哀恸啼泣声震山野。秦知县尽管心有所料,还是被蟒河满目疮痍的惨状惊怔了。望着这些因为挖掘兰草,而落得蓬头垢面非伤即残的庶民百姓,秦知县受到了莫大的震憾,狠狠瞪了李师爷一眼,想也没想,便当场宣布,从此往后,免去进贡兰草这项役事。百姓们当即破泣为笑,欢声遍野。
回到县衙冷静下来一想,秦知县不由冒出浑身冷汗。他只顾意气用事,竟先斩后奏截了朝廷贡品,不啻犯下欺君之罪,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倘被谁参奏一本,他摘乌纱帽事小,怕要推出午门,祸及九族。
屋漏偏逢连阴雨。秦知县正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忽然差官来报:圣旨到!秦知县急忙顶冠赞香跪下接旨,准是皇上催讨兰草贡品的事,原来已逾过进贡日期。
送走差官,秦知县顿时感觉锋利的刀子已经架到了脖颈上,衙役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唯有李师爷暗暗高兴。他想起秦知县狠瞪他一眼,就毛骨悚然,他彻底瞅出姓秦的和他不是同路人,不把他下狱办或者迁徙走,终是他面前大碍。于是暗暗修书一番,把秦知县如何欺君罔上,拒进贡品,收买人心,贬摘前任的事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悄悄差人投给唐知府。唐知府见秦知县在后院拆自己的台,差点气炸肺,立即再附一本,列举了秦维俊不少忤逆不道种种罪状,差快马火速进京交给吏部,再面呈朝廷,单等着皇上龙颜大怒,把姓秦的治罪重办。
再说秦知县惊悚过后,镇定下来,想想倒也无所惧。他是替皇上办事,免去兰草进贡,是为皇上广揽人心。朝中重臣济济,不会体恤不出他的一片忠贞。只是这事不宜久拖,夜长梦多,官场如杀场,难防屑小之徒暗里兴风作浪对他下手。于是命秦安取来文房四宝,连夜写好奏折,原想亲自进京面君,又不想枉担擅离职守的罪名。再者,他区区一个县令,不知要打通多少关节,难保能够面见皇上。他左思右想,索性让秦安直接去翰林院找其兄秦维岳,澄清情由,让他见机行事。
秦安肩负主人重托,日夜兼程赶到京都,当日便把书札送到了翰林院。秦维岳阅罢,也感事体重大,光是先斩后奏这项罪名,就担当不起啊!他在屋里踱来踱去,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他更不知道,此时唐知府的奏折已摆到了皇帝的龙书案上。
也是天佑忠臣。正巧嘉庆皇帝这日到南书房。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秦维岳赶忙跪下双手呈上其弟的奏本。嘉庆一看是关乎兰草的事,饶有兴致,及至看到后边“兰草虽贵,难及民心,割草挖根,如挖民心,民心涣散,危及社稷”时,不由心惊肉跳。他万没想到区区兰草,竟害死了那么多无辜百姓。打颤着声音问:“奏报果是事实吗?”秦维岳磕头表白:“若有虚妄,愿和臣弟两颗脑袋作押。”
皇上呻吟片刻,让秦维岳当场拟旨,从此永免蟒河进贡兰草。不惟没有怪罪秦知县,还饱赞他有胆识,替上分忧,并拨出银两优抚死伤百姓。
蟒河百姓得悉秦知县冒死直谏的消息后,奔走相告,自发捐资为他立碑,取名“绝兰碑”以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