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 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 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是以 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主旨】
本章中以江海为喻,提出统治者要谦下忍让 才能巩固统治者地位的观点,并重申无为、不争的政治主张。
江海之所以成为天下河流汇注之地,就是因 为它善于自居低下之位,所以能成为百川的主宰。因此, 圣人想要得到民众的拥戴,必然在言行上对民众表示谦 下。要引导民众,必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因 此,虽然圣人地位居于民众之上,但民众却从未感到沉重 的负担,虽然走在民众的前面,但民众却从未将其视为灾 祸。因此才会得到普天之下永不厌弃的拥戴。因为他不与 人相争,故而普天之下没有谁能和他相争。
老子提倡 “处下” 的思想, 正是 “道” 的精 妙所说。“道” 常常居于低调的位置, 所以四方宾服, 百 川归流。世人习惯向往高处, 居于下流为世人所不齿, 而 老子却甘做百川之下流, 谦和地包容, 不作任何争辩, 在现实生活中竞争是无处不在的, 然而如何才能在竞争中永 远立于不败之地, 才是一个彰显大智慧的命题。这是一个 竞争激烈且提倡竞争的时代, 人们无时无刻都在经历与他 人在形貌美丑、 财产贫富、 知识博寡、 地位高低等方面的 比较, 这都是竞争。在各色竞争中, 有胜利者, 也有失败 者, 有得而复失者也有失而复得者。老子始终认为, 争强 好胜者不能长久。“不争” 一词在 “道德经” 中出现九次, 说明整部 “道德经” 都十分重视 “不争”。因为它是 “清 静无为” 的重要环节, 是老子所认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关 键, 与孔子提出 “复礼” 用意相同。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 是因为江海处下而不与百 谷争高, 因此成为百谷之王。老君山的龙君河, 竹溪河、 灵官河等汇入十方院河流入伊河进黄河, 不与伏牛极顶争 高, 成为百谷之王, 说明了领导者要成为人民所爱戴、 敬 仰的人, 就必须心里装着人民, 敢为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 人民说真话, “以言下之” ’ “以身后之” 做到言行一致, 人民才会 “乐推而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