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重阳 | 孔望山陪你听秋风 赏落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0-24 来源:孔望山景区

金气才分向此朝,

天清林叶拟辞条。

三秋半去吟蛩逼,

百感中来醖蚁消。

秋的温柔与坚强


秋风掠过,
落叶婆娑作响,大片大片的金黄把山河渐染,九九重阳也将乘风而来

这个周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习俗那就是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大家耳熟能详,这一天大家还会饮酒赏菊、遍插茱萸等秋天气候舒适,运动起来再好不过。
so,在这重阳之际,来一场结结实实的登山之旅吧。大的牵着小的,小的牵着老的,一家人和和睦睦,登高望远,俯瞰孔望山最美秋景。
秋总是从树梢叶尖开始的

秋总是从树梢叶尖开始的,慢慢泛黄,慢慢枯萎,一季的生命将在这告一段落。
脱离树梢的叶片,伴着微风悠悠飘落,让原本空空荡荡的大地,多了几分宁静的梳妆。
我是喜爱秋的,喜爱银杏,喜爱属于秋的银铃叮当声。瓷瓶里的银杏封存了去年秋的模样,在泛黄的诗集里栖息。
今年的银杏还在向我招手,属于秋的浓厚气息即将到来。
秋的柔淡
秋总是那么柔淡,柔的让人感觉他的到来只是羽毛在脸上轻拂,淡的让人感觉过了夏便是冬天。
秋不似春风锦,不似夏风燥,更不似冬风吹的人寒颤。枝头的枇杷宛如风铃,橘色最喜秋的温柔,也总在秋意阑珊处沁人心脾。
秋天的烟火气太浓,月影下的倦客思家,中宵风露渐浓,星子昏黄,但秋天,便是等归的音响,相逢的人也还会再相逢。
孔望山概况
孔望山位于海州古城东,海拔123米,是连云港市历史文化沉积最为深厚的地方。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春秋时期,因孔子登山望海而得名。2500多年前,历史上著名的“问官于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龙洞庵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这片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建筑群,如今叫龙洞庵,最早叫龙兴寺,始建于唐朝。但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在孔望山又发现了汉代东海庙的遗址,这样,就把孔望山筑庙的历史上推到了东汉年间。
龙洞庵整个建筑轮廓雄浑,气势壮观。大殿西侧的千年圆柏,苍翠欲滴,距今已有1200多年,树干上有两个树瘤,相传古柏上每个树瘤要600年才能形成,曲阜孔庙里的古柏也有相同的特征,它是历史的见证。

古树糯米茶

位于大殿东侧的这棵高10米、直径30厘米的糯米茶树植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每逢花开时节,远看如山中祥云,近看满树如覆盖白雪,令人赞叹。微风吹来,白色的花瓣徐徐而下,仿若在下一场花瓣雨。龙洞庵住持仁奉法师说,这棵树是全国糯米茶树之王,为宋代僧侣栽植,已入选“中华古树名木”之列。每年开花时节,庙里会收集院内的落花,制成几两花茶,供香客和游人品茗。

东汉圆雕石象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来到这儿,把孔望山作为秦王朝的东大门,并立两块巨石为门。到了汉代,人们利用其中一块完整的天然巨石雕刻出了这头巨象。它比一般的真象还要大的多,身高2.6米,身长4.8米。远远看去,一匹丰满健壮、全身蓬勃昂扬活力的大象,似乎就要从林间奔突而出。岩石学家估算过,它的体重可达两百多吨。
这个庞然大物,向着山下,翘臀俯身,像是从山上飞奔而下。这尊石象是利用一块巨型的原生石,采用圆雕、线雕和浮雕的方法凿刻而成,是辉耀千古的艺术明珠。石象的腿间、腹下、尾部都没有镂空,这正是汉代圆雕的重要特征,代表了汉代圆雕的风格。大象的前胸左侧,还镌刻着一位带着脚镣的驯象奴。梳T字形的发髻,斜领、紧身小袖的衣衫以及右手中所持的驯象工具——象钩,均用平面浮雕的手法凿成。大象身上的象奴用“钢钩钩口”的方法驯象,反映了汉代东海地区盛行“象戏”、“象舞”的游乐。
四个象蹄下踏着莲花,予石象一种飞跃凌空的感觉,也给这尊石象罩上一层神秘的佛教色彩。
东汉摩崖造像
有着“中国石刻中的瑰宝”之称的东汉摩崖造像,长17米,高约8米的峭壁上共105尊造像,大的有1.57米,小的只有十几公分。

这是有关佛教内容的早期宗教造像,刻于东汉末年,比敦煌石窟的佛造像还要早300多年,取代了敦煌莫高窟“中华母窟”的桂冠,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论证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依据。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