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重阳
一、史前君山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版图上,纵横交错着许多雄壮的大山。这其中,有很多山脉、山体都是巨大而精准的地理标志,成为了流域划分、地势分级、区域分界、气候过渡的地带与界线。比如,横亘中国中部的秦岭的支脉——八百里伏牛山脉,就是淮河与汉江的分水岭,以及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
不过,谁能想到,在大约七亿年前,秦岭的伏牛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呢。后来,在地壳板块的挤压下,海底升高,海水退去。剧烈的造山运动后,升高的海底又褶皱成山,于6.6亿年前形成了绵延高耸的伏牛山脉。
游客大方方 摄
终于,距今1.4—0.8亿年间,这股强大的能量流在秦岭造山带抬升造山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年轻的花岗岩体,在伏牛山中拔地而起,成为了八百里伏牛的最高峰老君山,被国内地质专家命名为了“老君山岩体”。
相对于伏牛山六亿多年的古老年龄,老君山岩体的年龄就显得相对年轻多了。“年轻的群体”闹革命有冲劲,有激情,但也容易闹别扭。如果你非要达到什么高度,大富大贵;我偏偏就有点颓废,小富即安。所以,一边是隆隆不止的持续抬升,一边是哔哔啵啵的不断滑脱。抬升,滑脱,滑脱,抬升,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方向,绝不千人一面,更不强求一律。
于是,当各自的理想达到之后,各种纷繁杂乱的势力竟然和平共存于了一山之中,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造就了老君山奇峰异谷,挺拔秀丽的地貌景观,被地质专家称为“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峰林奇观”。
不过,尽管地质专家们可以比较出老君山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峰林奇观”,但到底是谁在操纵这样巨大到不可想象的造山运动,就说不出来了。当然,这也不是地质专家能解释的事。
我们可以将上述问题再扩展一下,你就更会明白我的意思了:是谁在控制天地的开合,宇宙的运转,万物的起源,乃至人类的出现呢?
二、宇宙大道
这就涉及到了那个几乎困惑过所有人的宇宙起源、万物由来、生命根底的永恒问题的答案了,西方人说是上帝创造,东方人说是盘古开辟,现代人又说是大爆炸而来,各种说法令人莫衷一是,疑惑只能越来越多。
其实,众说纷纭中,有一种直指核心的回答最为精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就这样,几句话就把宇宙的根源给刨了出来,真可谓是一语挑明,大道至简。这段话出自被称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作者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圣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有世界来源的更简单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当我们站在老君山上,看着悬崖万丈,怪峰林立,云海翻腾,植被茂盛的奇观直呼“鬼斧神工,美丽无边”时,其实应该换一种更为准确的说法——奇哉大道,居功至伟。
游客大方方 摄
更不用说,当你能够看见海拔约2200多米的老君山金顶那金碧辉煌的道观群时,更会激动万分。老君山本名景室山,因为是老子归隐的地方,就被尊崇老子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纸圣旨改为了老君山。
盛夏时节,随团云游、问道老君山时,我竟然激动了一路。
这种激动,从拜谒游客中心旁那巨大的老子像时就开始了。只见慈眉善目的老人家骑在一头正奋力前行的青牛背上,显得是那样的慈祥与平易。老人家面相中最突出的特色是额头显得很大很突出,似乎盛满了智慧。只见老人家左手放在胸前,食指伸出,似乎在指点着什么。
到底在指点什么呢?或许是人前进的大道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或许是人前进中要注意的守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还或许就是在说,这座山很不错呀,赶快去一览无限风光吧。
三、云景天路
我不知道一团同行的驴友们是否听到了老人家的指点,只见他们拍了拍照就上车一溜烟走了,因为他们怕耽误了时间,看不了云海。时为早上六点半,晚上下了点雨,山中潮气较大,在山下抬头看山顶,四周的云气已经在向老君山山巅聚集了,一场盛大的云海大戏即将在太阳光刺目前上演。
我也赶紧跟着趟跑,并在早七点钟坐上了老君山北坡的第一班缆车,凌空直上,直抵半山腰的云景天路而去。
不过,今天的阳光似乎过于热烈了一点,我们起床早,登山早,太阳他老人家更是积极。尽管20分钟就到达了云景天路,可再俯瞰远眺山下时,能见度居然好得出奇了——热烈的阳光已经为我们扫清了视野障碍,云海雾气也都知趣地躲开了。
云海知趣,咱也知趣,看不了云海,就看眼前的画屏,也乐趣无穷呀。按照老人家的教导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却又没有什么不是它能作为的。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能为,关键就在于顺其自然。这不,云景天路前的十里画屏就在眼前,宇宙大道在这里挥洒出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即使没有云海,它也美丽无边。
还记得老君山崛起的历史吗?那股承载了十九亿年历史的华北大地古陆块造山能量流一朝崛起后,内部并不团结。有的要直上云端,有的却半路退缩了。然而,崛起者成为了风景,退缩者也成为了风景。
崛起者并不是无限膨胀,而是适可而止;退缩者也不是一退到底,要再次回到那黑暗无边的地底下去翻腾,只是锋芒稍掩而已。于是,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3000余座峰头就在老君山主峰的南坡上交错排列了开来。有的剑拔弩张,有的温润可人;有的平心静气,有的展翅欲飞;有的遗世独立,有的携手并进。
十里画屏峰林 潘跃运 摄
山峰如林,山峰上的植被则直接是茂林,连那几乎直立陡悬的高崖上也满是油松和灌木。豫西南伏牛山植被之茂密,让我这个来自豫北的游客大感惊讶。尽管我已经在伏牛山游过多次,但来一次就惊诧一次。这样茂密的绿色大森林,是我常去的豫北太行山区难以相比的。
而且,不强求,不沮丧的结果,就是惊喜连连。虽然云海知趣地走开了,但组成云海的白云并没有消失,还会成群结队地在眼前出现。它们那悠闲的神态,自在的表情让人阵阵惊呼,恨不能跳出栈道栏杆,采摘上一片,揣入怀中,让它安眠。
就这样边走边看,半晌的时间就过去了。盛夏大晴天,热吗?一点也不热。因为老君山云景天路往上,盛夏时节的温度只在十六七度,实在是宜人、可人的最佳避暑指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