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攻略>行业资讯 > 景区资讯>正文

海会书院:一只白兔缔造的寺院!究竟是真是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16 来源:皇城相府
山西省阳城县海会书院景区中有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年古刹——海会寺。最早源于“白兔衔经”传说中的黄砂古祠老僧所创,历史久远。有专家初考,其原型为东晋著名的佛学大师释道安“避难潜于获泽”的所在。寺院后经唐、宋、金、明、清多个朝代的拓建维修,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

海会双塔是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因创建年代不同又被称为唐、明双塔。两塔一高一低,一瘦一腴,傲然屹立,拔地擎天,虽历经千百年风雨,仍雄姿依旧。

海会双塔鸟瞰

纪念顺慜修舍利塔

小塔为唐塔,建于天佑十九年,即后梁龙德二年, (公元 92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为纪念寺院拓建者顺慜禅师而修建的舍利塔。

碑文记载,顺慜禅师是“东蜀惠义精舍禀律沙门”,“至有唐乾宁初”到此,“偶及是院,遂欲栖心”。但庙宇凋敝败落,长满荒草荆棘,狐狸出没其间,顺慜禅师“披荆榛而通过路,掇薇蕨以事晨飧”,就是亲自动手披荆斩棘开路,采野菜充当早餐。在他的感召下,逐渐聚拢了一批僧人加入进来参加建设,而且不断扩大,“皈依者如蚁慕,唱和者若蝉联”,这都是古碑上的句子。

意思是慕名而来的皈依者如蚂蚁一样络绎不绝,诵经念佛的信徒前后相承如蝉鸣声此起彼伏般连续不断。经过多方努力筹措,终于把毁坏的庙宇重新恢复起来,连同新增添的房屋共修建七十余间,使佛事活动得以持续。顺慜禅师的作为得到了周边百姓的认可,又获得当地官府的支持,于是向上申请院额,由当时的泽潞节度使李罕之飞笺上秦。

唐乾宁元年(894年十月二十五日)昭宗李晔遂降敕文,赐额“龙泉禅院”,使寺院的声望极大提高,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应完全归功于顺慜禅师。唐天佑十九年(公元 922年)七月五日,顺慜禅师圆寂。弟子们无不感念他的功绩,决心修塔以示纪念。樊河上下,千余百姓,纷纷捐财捐物,为修舍利塔出资出力。

海会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艺精湛舍利塔

从外观来看,小塔六角十级,叠涩式出檐,层层递进,高二十余米。一般佛塔层数皆为奇数,也就是单数,阳数;塔的平面边角皆为偶数,也就是双数,阴数,绝对没有奇数边角的平面形式。常见的塔一般为四方塔、六角塔、八角塔、十二角塔,这与佛法教义“四相”“六道”“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相照应,另外,这也与中国人的天地阴阳学说相吻合,层级向天为阳数,边角落地为阴数。这是中国人对数字的讲究,力求万事万物,必当阴阳协调,平和互补。但我们的小塔却为十级,尤为罕见。其实这也代表了顺慜禅师的十方功德,无量圆满之意,是弟子们对他的崇高敬意。


塔边角的多少也决定着建造的难易程度。早期的塔因受建筑水平的影响,多为四方塔,后来建筑水平不断提高才逐步发展出六角塔和多角塔,如:唐代塔就多为四方塔,宋代以后出现较多的六角塔和多角塔。海会双塔中的唐塔虽在唐末梁初所建,但却是货真价实的早期六角塔,11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实数难得。

小塔塔内空阔,铺设棚板,交叉辟有门洞,对向通透。塔身外壁密布佛龛,龛内原嵌熔铁铸佛,数量上千尊,形态各异,所以也称“千佛塔”。铸铁佛像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晋城阳城一带自古就是煤铁之乡,冶铁之都。地下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加之地理位置优越,是三晋咽喉,中原门户,古来就是兵家必争地,商贾必经之所,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冶铸匠人,为国家打造兵器,为百姓生产农厨用具,自然,熔铁铸佛的工艺也不在话下。再有,寺院以铁铸佛像,不但是就地取材,而且铁佛像的端稳与厚重,更能表达佛的宝相端庄。可惜历史原因遗失,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那些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孔洞,依然向人们昭示着舍利塔当年的古韵风姿与威严肃敬。

海会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作为古代的单体高层建筑,究竟是如何修建的呢?可能许多人认为古代人是用堆土的方式,建一层塔,就往塔的周围堆一圈土。随着塔的高度不断增加,土也堆得越高。等塔建成以后,再把土运走,就只剩下孤零零的塔矗立在地面了。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工匠是聪明富有高超智慧的,不可能使用堆土那样粗略愚笨办法。今天,我们在小塔塔身外壁的六角两侧均能看到略向外延伸的木头。这其实就是当年建塔工艺的秘密所在。专家揣测,它是古代脚手架的残余,古人方法是在塔身外依靠墙体搭建木质挑檐式脚手架,修一层便搭一层,搭一层再修一层,如此往复,直至塔顶。建塔完工后再由上而下依次拆除或像小塔的残留,沿墙体裁掉外露部分即可,这样没入墙体的部分也会起到塔身骨架的作用,对塔体结构相互束缚牵引,混为一体,更加牢固。

小塔建成之后,由于这里地下水丰沛,塔基建在松软的黏土层上,塔身整体向西发生倾斜,但仍能屹立,千年不倒,故又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海会双塔

富商思孝为保小塔建大塔

大塔为明塔,建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是如来塔。明吏部天官王国光撰写《龙泉寺重修宝塔佛殿记》碑文记载,当地下庄白巷里人李思孝是富商,也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当年到寺院游玩,看到小塔倾斜,非常忧心。古人认为,塔的倾覆,是寺院兴衰的大事。既然发生倾斜,如不加以保护,难免有一天会倒掉,而塔倒,代表寺院衰败的征兆,不想让寺院衰败,就不能让塔倒掉。李思孝思索再三,欲修一大塔来牢固根基,压住地平,使小塔不再倾斜。便与寺院僧人商量,僧人甚是高兴,却苦于银两难筹,无法实现。李思孝便曰“吾其图之”,意思是我来做这件事,又说“基弗固,则难立,重塔可乎?”就是说,根基不牢,万事难立,何况是这么高这么重的塔呢?于是他组织工匠,准备材料,于嘉靖四十四年春天开工,先用青石下地基一丈多,出地面又用石料修砌一丈高,然后再用砖修砌。隆庆二年秋天完工,耗时三年半。王国光说他“不以十方之力,所费二千金有奇”。作为商人的李思孝肯拿出巨资来无偿地做公益,这种人太少了。然而李思孝建塔后,还把寺院里的佛像全部上金身,又印刷佛经数万卷,封面用彩缎包裹。五台山、伏牛山等各地的僧人慕名前来,都得到了李思孝的赠予和施舍。


李思孝真心向佛不止于此,无论在家乡还是在经商之地,他都不惜钱财为百姓办好事。王国光说他“宗属有贷,毁卷不计;岁荒粥饥,远迩行哺”,就是乡亲们谁借了他的钱,他把借条毁掉,不加追讨;灾荒年施粥,救助有困难的穷人;至于修桥铺路,赈贫恤苦,更是“善缘不可屡,”如今五百多年过去,小塔没有再继续倾斜,大塔也依然塔身笔直,根基坚固,没出现任何问题。这不仅说明了当初修建工艺的精湛,更体现了思孝李公精诚专一,佛心整齐。自此,李思孝便号“双塔主人”

琉璃擎檐柱悬空楼阁

北方楼阁式塔中的唯一佳例

大塔八角十三级,高五十七米,内置螺旋楼梯,在塔壁间围绕塔室成卐向上延伸,游人可拾阶而上。层层设内室,可进入,上为八角攒尖穹顶,塔壁八面里外皆置佛龛,熔铁铸佛,并施以彩绘锦文与菩萨画像,夹角留有通风口,虽空间狭小,但气流通畅,不会让人产生压抑感。塔身外雕刻设计玲珑精致,斗拱窗格全部用砖石仿木结构制作,还有装饰的天马行空、丹凤朝阳、力士托座、楹联书法等砖雕,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砖雕作为山西古建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山西的古建筑装饰中屡见不鲜,当地修塔,自然也得到了巧妙的运用。观看这些砖雕,不仅能领略古人的审美思想,更能品味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这些手工制作的古砖,质地细腻,成砖坚固,便于雕刻,制作工艺也很复杂,仅是做泥就要处理七遍。然后脱坯,修整,晾坯,入窑,烧制。烧制过程中要观察掌握火候,最后浸水出窑,非常的不容易,2008年,山西民居砖雕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塔檐八角以及塔壁上还有用琉璃装饰的宝瓶、菩萨、人物浮雕和佛教故事等内容,阳光照耀下,琉璃折射有光,或绿或蓝,如宝如玉,极具奢华美观。特别是第九级束腰设计,不设内室,十三级的宝塔仅有十二层的内室空间。在第十级向外延伸支出一圈平座,上建瑰丽的琉璃擎檐柱悬空楼阁。这里的擎檐柱共分八面二十四根,相传内部是用精铁铸造,再在外部围套绿色琉璃,层层带节,如翠竹环绕,既牢固又美观,还有一些加上了盘龙装饰,增加了祥瑞的美感。下部设有琉璃挡板,给人以安全的保护。游人在此可凭栏眺望,太行风光尽收眼底,有一种凭虚御风、遗世独立的感觉。

说到琉璃,这也是山西的一大特产。在中国建筑史上,各种宫殿、寺庙、楼塔等都有它的身影,世有“晋地琉璃遍天下”的说法。就连北京故宫翻修时,人们也发现了刻有“山西泽州”“阳城琉璃匠乔”字样的琉璃瓦。有人说,世界琉璃精品在中国,中国琉璃精品在明朝,明朝琉璃精品皆出自山西。在明代,阳城乔家的琉璃技艺与景德镇瓷器齐名,有“南有景德镇,北有后则腰”的说法。自然,在修建如来塔时必不可少的就用到了咱们当地的琉璃。2008年6月15日,“山西传统琉璃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塔的下三层砖石围筑,影响了内室采光,俗称“黑三节”,墙头设垛口,可做避难防御使用,像极了当地的沁河古堡。据说,李思孝修如来塔时并没有修建外面的围墙,因为当年正值张居正进行改革,天下趋于祥和,万历中兴的前期。根本没有安全的担忧和修建堡塔的必要,所以,最初的如来塔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塔一样的中规中矩。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兵荒马乱,盗匪横行。晋城阳城一带作为晋商的最早崛起地之一,早已闻名全国,史称泽商,与临汾、长治一起冠名有“平阳泽潞豪商富贾甲天下”的说法。但是,经济的富裕和资产的积累在这时却导致了灾难的降临。国家自顾不暇,许多乱军土匪到这里来的劫抢钱财,甚至不惜杀人放火,造成社会动荡,民众恐慌。于是,许多富户不得已开始了修城筑堡,养丁驻兵,为求保护家人性命财产。当地的“皇城古堡”“郭峪古堡”“湘峪古堡”等就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物。寺院虽超凡于世俗之外,但也难免战祸地袭扰。他们不能像商贾仕宦大家族那般修建城堡,可也一样有对安全的需要。于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围绕如来塔修建起了像城堡一样的围墙,高耸的如来堡塔不仅易守难攻,能够保护寺院僧人安全,而且还可储藏大量经书和重要财产。这种独具一格的设计将佛塔与军事堡垒融为一体,可谓全国罕见。所以全称也叫“琉璃玲珑悬阁堡塔”。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写道:“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被誉为“国之珍宝”


海会双塔

全国有许多著名的双塔,但几乎都是同一时期所修,且形态工艺相近或一致,如孪生兄弟一般。但海会双塔却截然不同,两塔相差643年,形态各异,风格迥然,各有风貌。大塔因小塔而修建,小塔因大塔而幸存,互为依托,如父子相依,岁月相伴。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